华北地区石炭纪煤的S13C特征及其在地理意义.docVIP

华北地区石炭纪煤的S13C特征及其在地理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北地区石炭纪煤的S13C特征及其在地理意义.doc

华北地区石炭纪煤的δ13C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δ13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iferous Coal in North China 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地质学系98级 唐国军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太原西山煤田石炭系太原组剖面29个煤样的碳同位素(δ13C)分析,该地区煤的δ13C在-22.3‰~24.7‰之间变化,从总体上看,δ13C逐渐变正,表明气候的变化逐渐更加不利于C3植物的生长。且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推测华北板块当时的古地理位值逐渐向赤道靠近。太原西山煤田石炭系太原组δ13C分布非常稳定,与华北其它地区煤的δ13C进行对比,数值均在-23.5‰左右变化,表明当时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形式中C3循环占绝对优势。 Abstract Twenty nine δ13C analyses of Carboniferous coal samples in Xishan coal field,Taiyuan,are ranged from -22.3‰ to -24.7‰.According to the change trend of these data,the climate was getting harder for the growth of C3 Plants.And this trend differed from the globle climate change then widely,which can tell us that the palaeographic position of North China was becoming nearer to the equator.Compared with data from other regions of North China,these data can also show good coherences and all data are round -23.5‰,which can show that the C3-cycle photosythesis style dominates those original plants. 一、导言 全球变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家们采用各种地质记录来试图恢复古环境变化。对于这些地质记录,按照其来源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机来源,如古哺乳动物牙齿(Wang and Cerling,1994;Wang et al.,1994),黄土-古土壤(Cerling et al.,1989,1993;林本海等,1992;安芷生,1994;Koch et al.,1992;张平中等,1998;王永吉等,2000),沉积有机质(吴敬禄等,1996;沈吉等,1996;张平中等,1995;张振克等,1998;林清等,2000;陈践发等,1992;王万春等,1999),树轮(刘文深等,1995);另一类为无机来源,如石笋(张美良等,2000;覃嘉铭等,2000),冰芯(Darsqaard,1993)。通过对这些地质记录的碳同位素比值的研究,可以反演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推测当时古环境的变化。 按光合作用过程中C的循环方式,可以将植物分为C3、C4和CAM三种类群。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内在机理的差异,导致其C同位素分馏有很明显的差异。这种分馏作用,不仅与植物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植物生长期所处环境状况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地质记录的C同位素研究,可以推断出该时期植物长生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当时的古环境特征。 二、碳同位素分馏与光合作用 C4循环的发现仅仅是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事情(Hatch Slach,1966),80年代人们又发现C3植物和C4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机理差异而导致的δ13C值有明显的差异(Hattersley,1982)。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实际是将CO2转变为碳氢化合物的过程。按照软硬酸碱理论,C—H键强度弱于C—O键,植物生长过程中易于富集12C,导致植物的δ13C0,为较大的负值,又由于C3和C4植物在富集12C的强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δ13C值的差异。 C3植物的δ13C在-20‰到-32‰之间变化,平均约为-28‰; C4植物的δ13C则在-9‰到-17‰之间变化,平均约为-14‰(OLeary,1998; Ballentine et al.,1998)。 大气中的CO2相对富集13C,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后有机质中相对富集12C。为了描述这一过程中C同位素的分馏现象,已建立了好几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注重这样一个事实:δ13C是源CO2中δ13C值和叶子生理过程的函数,这里我们只介绍Fa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