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中的地方性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地区为例.pdfVIP

旅游规划中的地方性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地区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规划中的地方性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地区为例 方晓酷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规划师意识到地方性分析对旅游目的地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论文对“地 方性”的含义与地方性的成冈进行了探讨了,并以北京市什刹海地区为例,从历史、文化、民俗等 方面进fiY简单的地方性分析.对该地区旅游规划提I山了~些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什刹海、旅游规划 一、 旅游与地方性研究 旅游业存在着两大发展趋势,即趋同与存异。趋同就是在管理、服务方面与国内外 接轨,达到一体化,规范化,也就是说有共性。存异就是保持自己的传统与特征,即保 持地方性。所谓地方性,即某一区域与一种特定的文化本源联系起来,形成的区别于其 他区域的独具一格的品性。这种品性正是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独特优势。对地方的研究, 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东道主社会地方的自然和文化形貌,而且可以通过对地方的研究更 进一步检讨游客的经历、经验以及他们的认同情况。因此地方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了旅游 业内人士的重视。 二、北京什刹海地区旅游地方性分析 (一)水文化——京城水乡 明湖傍名城,湖、城互彰互显,在旅游领域使得两者声家倍增。如杭州西湖、武汉 东湖、成都桂湖、扬州瘦西湖。城中之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更能突出一个城市,一 个城区的特色文化,达到互彰互显的效果,如昆明的翠湖、济南的大明湖、桂林的榕湖、 北京的什刹海……在诸多城市湖泊之中,北京的什刹海最具有代表性。 于大环境而言什刹海不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亦不是塞上的草原湖泊。于小环境 而占,什刹海不是桥城苏州、绍兴,办不是水镇周庄、同里。但什刹海地区不但名满京 华,而且九州同誉,成为全国的宜居之所。究什刹海的水灵、水韵,首先,其一半的水 域在宫禁之中,皇家的水也就是御水,御水自然有别于寻常之水;其次,什刹海地理位 置得天独厚,紧傍北京的中轴线,从旅游线路来讲,游览故宫、北海之后,接下来正好 游览什刹海;再次,从文化内涵、文化覆盖面来讲更是如此。 城中之湖往往被誉为城市的名片,把什刹海当作北京老城区的名片,可以说是既传 实又传神。 作者简介方晓抬(1983一).女,北京市人,旅游管理专业硕十。学苑出版社编辑。 139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什刹海地区是华北地区十分罕见的城中水乡。大明湖有“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其中的“半“是虚指。而内三海(南海、中海、 北海)和外三海(什刹海地区的自l『海、后海、积水潭)则是西城区名副其实的半城湖。 (二)地方人口 北京的什刹海与济南的大明湖相比,自然景观大体相同,均是湖中满目荷花,环湖 遍栽垂柳。两者均是名城中的名湖,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淀。所不同的是,北京为 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具有其他城市难与之同的大气,体现了皇家的正统 传承。元朝以前,什刹海地区是都城北门外上风上水的湖泽之区,是行宫、别业、寺庙 聚集之所。在易鼎的浩刃中,城区往往遭到兵焚。古有“小乱奔城,大乱奔乡“的说法。 而在金中都被焚的浩刃中,城北部地区的大宁宫及行宫附近的寺庙都以完整的保存。正 因如此,当忽必烈废弃金中都故城后,选择以大宁宫为中心的地区兴建大都新城。元、 明、清易鼎,城区之中均未发生兵刃。清帝退位建立民国,北京政权也是和平交接,不 但城市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人口也未发生变化,60余万八旗人口全部转化为北京市民。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古都完整无缺的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城市完整保存、人口未发 生变化,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化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更多的是由人口 构成所形成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人文环境来讲,什刹海地区的文化氛围集中反映了京师文化的性质和特征,行宫、 禁苑、古寺、王府、官邸环绕其间。元代的赵孟富、宋蓑……明代的袁宏道、米万钟、 于慎行……清代的陈维菘、纳兰性德、张之洞……辛亥革命以后的鲁迅、梁实秋、老舍、 胡适、梁思成……都和什刹海有不解之缘,或小居或小住,或诗咏或游宴。他们的妙笔 使什刹海生花。 (三)地方性文化 什刹海文化具有多元性,府邸文化、故居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 民俗文化、休闲文化、胡同文化均披上了什刹海的气息,具体而言就是平民文化雅化、 上层活动平民化、宗教活动世俗化、商业活动文化,上述活动又均与四时之游结合起来, 形成了诸多传统景观,如:净业观荷、银锭观山、冰床雪宴、普济晚钟、广化河灯…… 这些景观的形成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