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学术主张及学术地位的研究.pdfVIP

孟河医派学术主张及学术地位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河医派学术主张及学术地位的研究 张红陶,田耀洲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28) 摘要:孟河医派是清代形成于常州孟河地区的中医学术流派,以费、马、丁、巢四家为核心人 物,是中医学继温病学派之后的一支新军,学术上主张“和法缓治”, 费氏擅长治虚劳,马家 是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的,但尤精于外科,巢氏擅内外科,丁氏以喉科名世,以内科见长。 1 孟河医派的研究概述 孟河医派形成于乾隆年间[1]常州孟河地区,以费、马、丁、巢四家为核心人物,太平天 国运动以后,向苏州、无锡、常熟、丹阳、上海等地发展,民国时期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 专门学校”,培育近现代中医名耆数名,孟河医派传人遍布天下。但“孟河医派”这一名称 首次见于丁甘仁次子丁仲英 1927 年在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跋中,“吾乡多医家,利济 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当代关于孟河医派的研究此起彼伏,包括学术经验、 传承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还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如德国学者蒋熙德 (Volker [2] 。孟河医派和温病学派同居吴中地区,但 Scheid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了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形成略晚于温病学派,中国医史学家陆锦燧曾说:“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独 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瘟症,由是有孟河派、叶派之分。”[1]亦有学者称孟河医派是 中医学继温病学派后的一支新军[3] 。 [4],理论上融合各家学说,“用其长而化其偏”,“辨 孟河医派学术上主张“和法缓治” 症施治”[5],对当时“芜杂已极”的中医学术归醇纠偏,而且著书立说启示后学,涉及内、 外、妇、儿各科;中医教育上孟河医派不但收徒授业,而且成功创办中医学校,改变了中医 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振兴中医事业,使之传承不息,发扬光 大,杏林代有人才出。[6] 2 孟河医派的学术主张 费伯雄,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提出“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 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即和法也,缓治也。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 缓治也。”[4]寥寥几语,叙其一生行医心法,和法缓治,奠定了孟河医派发展的学术基础, 是孟河医派传承 300 年来的鲜明旗帜。 马培之,孟河医派的另一中坚人物,中医世家,亦从师于费伯雄,虽未在著作中提及“和缓” 之词,但却处处显示和缓之风,在此以马培之进京为慈禧太后诊病为例。慈禧两寸虚细,左 关沉而微弦,右关沉小带滑,两尺沉濡,症有:夜寐不安,虚热时作,谷食不甘,腰酸肢倦, 胸胁作痛,月经不调,培之辨为“积郁积劳,心脾受亏”,治则以调养心脾,兼舒木郁,选 用养心归脾汤,药物有:潞党参、藕汁、炒白术、茯神、归身、丹参、白芍药、香附、炙甘 草、女贞子、柏子仁、龙眼肉。此方服后,疗效甚好,太后胸胁痛减,寝寐亦安。[7]培之辨 证处方之和缓可见一斑,虽慈禧为尊贵之躯,亦以调养为主,未有急切之意而投甘温之大补 之剂,各药性味偏平,以和心脾之气血为要。 丁甘仁医著中亦未载有“和缓”之论述,但曾在和伤寒大家曹颖甫的交流中提出“古之 善医者曰和曰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8]丁先生不仅以和缓为辨证施治的 原则,还以和缓为提高医患信任度的原则,认为“在生死存亡之顷,欲求速效,授以猛剂, 则病家畏;素不相习,漫推心腹,则病家疑;疑与畏交相阻,虽有上工良剂,终以弃置不用。” “凡所以免人疑畏而坚人信心者,于是乎在,此和缓之所以名,即和缓之所以为术。” 邓星伯,马培之门人,在无锡行医,曾为清末摄政王载澄治愈湿温,一时传为妙手。星 伯尝谓: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药虽少性味平和,辄能中病,且可起沉疴,吾生平喜以和、 缓、平三法治病者,盖多年受益于先辈教导,及自身临证体会,对虚弱患者,更为相宜。[9] 星伯之语再次应证了培之之“和缓”之学术思想。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任华萍研究和法的源流后指出:狭义的和法,为和解之法,是治 疗少阳经证或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治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剂;广义的和法,为调和之法, 是指一切能通过调和的作用,使表里、营卫、阴阳、脏腑间的失调不和,重新归于和谐协调、 阴平阳秘这一目的的所有治法,因而和法又可以成为八法之总则,是一切治法之所归。[10] 伯雄提出和法缓治,一者在于治法上补不足,去有余,二者在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