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流量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
范爱军 曹庆林
摘要: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2006年中国与前50大出口贸易伙伴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及其决定因素,并通过不同区域组织之间的比较,重点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贸易安排效果还不明显,然后本文通过计算出口潜力、贸易相似度等指标对这种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想要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引力模型;出口潜力
作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在加入WTO的前提下,面对来自欧盟(European Union, 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的挑战,如何更进一步地与世界其他国家促进贸易交流,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地处东亚,同时东亚地区又是世界上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合作的角度,与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一直是我国致力于达成的目标。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在2002年在金边举行的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协议规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在2003年启动,2004年6月结束,2005年1月正式启动双方的关税减让计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经提出,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过了两年多,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是否得到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的“10+1”形式的合作是否真正有所成效,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目前有很多学者的文章都是从贸易效应角度考虑的,直接从贸易流量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的还比较少。实际上,贸易效应是通过贸易流量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如果能直接考察贸易流量的变化,就能够更直观的观察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贸易改善情况。本文借助贸易引力模型,通过中国与世界上前5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量的比较,观察中国与东盟地区“10+1”合作形式的效果,期望本文的研究能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是研究贸易量决定模式的重要工具,该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他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应用到贸易方面,就是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Mij=KYiYj/Dij,其中K为常数,Mij为i国到j国的出口额,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一般用GDP表示,Dij为i国到j国的距离。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两位学者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认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量与他们各自的GDP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一国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一国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之间的距离(表示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从此,引力模型成为研究国际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有很多学者把该模型应用于移民、国外直接投资(FDI)、旅游等国际流量的研究。经济学者们为了检验其他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到模型当中,比如人口(Linnemann, 1966)、人均收入(Leamer, 1974)、汇率(Bergstrand, 1985)、是否同属于一个经济组织(Bergstrand, 1989)、是否拥有共同经济边界(盛斌,2004)、是否存在历史上的殖民关系(盛斌,2004)、是否拥有共同语言或文化(Wei, 1996)等众多因素被纳入到模型中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谷克鉴(2001)提出了增加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变量,以便于专门应用于中国贸易引力模型当中。
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力模型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界又掀起了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高潮,Anderson(1979),Helpme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5、1989)、Deardorff(1995)、Wei(199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5.docx VIP
- 梅赛德斯-奔驰-A级-产品使用说明书-A180-176042-Aclass.pdf VIP
- 某文体培训学校年度财务审计报告.pdf VIP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化学试卷.docx VIP
- 初中中考英语试卷试题阅读理解还原短文类.docx VIP
- CYX-QEHP-28管理评审程序B0.doc VIP
-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pdf VIP
- 22J403-1 楼梯 栏杆 栏板(一) (3).pdf VIP
- 考研英语一真题长难句分类手册.pdf VIP
- 第三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3.4沉淀反应55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