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在山的那边》(4).docVIP

201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在山的那边》(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学者王家新漫谈“新诗解读与教学” ? 4月24日上午,学府中学阶梯教室,2006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新诗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开幕。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为来自全省的400多名语文教师及语文界人士做“漫谈新诗解读与教学”讲座。 王家新,自名“燕山脚下的居民”,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99“盘峰论争”的始作俑者,90年代乃至新世纪诗歌“中兴”的焦点,被人为的归纳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主将级人物,位列西川、欧阳江河之前,和与之针锋相对的“民间写作者”们共同制造了当代诗坛的繁荣。先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表示要在重写文学史时将他列专章论述,受礼遇程度远远超过诗坛泰斗北岛;他的中早期诗歌《在山的那边》,被选入改版后的诸多省份的初中语文教材,并且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他在北大“五四文学社”演讲的那篇《荒原第八行》,其中透露出的对当代诗歌的超前终极关怀意识被人们津津乐道。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惯于“兴风作浪”的诗人,一个最有期待指数、最有可能在当代篡改诗歌轨迹的人。 23日夜,诗人带着北方的风沙来到温暖煦人的南国。24日上午,诗人在学府中学阶梯教室观摩了学府中学顾艳老师执教的专题研讨课《乡愁》,面对学府师生共同演绎的《乡愁》,他满含“感动与激动”,发出“我们要永远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感悟力、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灵气”的感叹。他认同曾令格局长 “诗歌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过程” 的观点, 盛赞顾艳老师的教学激情,“教师就是演员,教古文要有夫子气,教诗歌要有激情”,对顾艳老师充满诗意更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他很欣赏,“诗歌最大的敌人是平庸,诗歌教学就是挑战平庸”。他赞赏师生对诗歌的朗读,“读是诗歌教学的法宝,语气、语调最难把握,但它是一首诗的秘密所在,诗歌是声音的艺术,看和读的感觉大不同”,看诗是飞机上看大路,你无法体会那种跋涉,你不知道道路的力量在哪里,读才能体会那种贯穿肉体的力量。诗人同时也对教学进行了指点,他认为学生表演朗读不应“过度阐释”,不应“千人一腔”,应该提倡创造性、个性化朗读,“不同的人弹奏肖邦的曲子,感觉不一样,甚至长度都会不同,因为每个钢琴家的阐释不一样”。诗人同时指出,对文本的挖掘可否能更深些,对《乡愁》的解读应该跳出政治层面,穿越时空限制,从历史和文化上来解读对家园和故土的眷恋,他谦逊地询问这种做法是否适合中学生。 对于中学语文新诗阅读与教学,诗人掩饰不住忧虑,也掩饰不住对诗意回归的期待。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提高人文素质,而我们的教育却是毫无诗意的,实际的,功利的,北大学生硫酸泼洒狗熊事件凸现了我们教育的“单向度”发展,畸形发展是不全面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教育反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又会加深教育的问题。诗人认为,力求变革,诗歌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可以作为一个非唯一但重要的切入点。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题材,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内在的深层体现,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心灵的启蒙。有人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诗是人类的母语”,人类就是由于诗歌这“母语”和“女教师”的教导和哺育,才留下代代相传相承的灵魂和根基,求得进步和发展的。在诗歌中,所有文学的秘密都会向你敞开,“能写四重奏,也可以做晚餐”,想一想我们的文化记忆,我们的审美尺度,是屈原、李白、杜甫、王维们给我们提供的,欧洲人对莎士比亚国籍的抢夺,“上帝之后就是莎士比亚”的信念,英国人“我们人人会做诗,就像你们人人会做饭”的骄傲,《论语》中“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都彰显着不只是中国的而且是各民族的“诗教”传统。现在,新诗已是新课程理念下改革的重点,人教社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篇目多了,新了,诗歌的春天应该不远了吧。 诗人指出了中学诗歌阅读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本位意识的缺乏,教师过分注重诗歌的思想道德意义,缺乏文学本位意识,不是从审美的角度解读诗歌。《在山的那边》结尾处教师高尚的道德训诫,对杜甫忘却其艺术语言而单一强化其忧国忧民意识的思想评判,如此种种,不是在走进诗歌,而是在远离诗歌,甚至破坏诗歌。美国诗人佛罗斯特说诗是在翻译中死掉的东西,诗人说“诗是在教学中死掉的东西”,他呼吁应该用审美的方式教诗,“唤醒”学生审美的感受力。诗人认为审美是人的天性,就像傻瓜遇见美女,他没有用“培养”一词,而是用“唤醒”一词,是现实的严峻,也是我们的幸运。诗人主张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让学生不是“知道”,而是“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俄国斯特洛夫斯基语)。具体而微,鲁迅的《秋夜》、梵高画中的的树、诗人自己的作品《从城里回上林苑的路上》、李商隐《巴山夜雨》、艾青《我爱这土地》、徐志摩《再别康桥》……被诗人娓娓道来,他认为,“散文是走路,诗歌是舞蹈”,诗歌语言是最有张力的,谁忽略了它,谁就背叛了诗歌。 诗人直言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