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文--只为疆场那道美丽弧线.doc
杜 文 只为疆场那道美丽弧线
日期:2011/07/27
杜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长期从事某型号产品的研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多个型号的研制及定型,为该院研制型号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国防工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每一次的试验成功,杜文都认为这种体验更像是一种速度与激情,一飞冲天,让他信心百倍。 一路走来,潜心于型号产品研制工作的杜文,不断瞄准更高的目标,多次刷新了该型号产品的记录。 地震“冲击波”无阻抢进度 2009年10月,西北戈壁滩某发射场。某型号产品的试验进入发射前1分钟准备阶段。 在数百米外的杜文,虽多次在试验现场,但此情此景仍让他心跳加速,忐忑不安。 “10、9、8……”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看到自己研制的型号产品一飞冲天,划出一道美丽弧线,杜文心潮澎湃。 作为该院首次涉足的型号产品,其研制历程一波三折,充满了艰辛。 2007年9月,杜文走马上任,担任该型号总设计师。从一开始,他就体会到了时间的紧迫与任务的繁重。 在型号研制的关键时期,该院领导提出了型号全面质量整顿“四个目标”,要求各型号队伍在作风、技术、管理和能力上实现全面转变和提升,一切工作要围绕成功这一目标来开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距离震中仅90余公里的成都龙泉也受到严重波及。杜文和研制人员风餐露宿,克服了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进度,攻难关,将能想到的地面试验全部完成。 原本2009年初实现首飞,但在临近节点时,某部件外协厂家却提出终止协议,不能继续提供产品。 该产品即将验收,怎么能就此终止?杜文据理力争,却没有结果。他不气馁,短时间内,他又奔赴各地,重新寻找新的外协单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早一日试验成功,就有可能占据有利的位置。 从到达靶场的第一天起,杜文就带领参试人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白天与试验队员坚守测试现场,晚上他的房间就成了整个试验队的会议室。虽然出征之前,已进行了上百项的地面验证试验,但在正式试验的前一天,问题又出现了:产品与靶场通讯系统不匹配。 顿时,紧张氛围笼罩着每一个人。 杜文心里清楚,越是在紧要关头,越需要冷静严谨,决不能让产品带着任何问题上天。当晚,他带领设计人员对控制系统的每个参数进行重新确认,直到凌晨2点多才将问题的根源找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听到落点极佳并取得了该类型号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时,杜文再也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兴奋地站起身来与同事们一一击掌、拥抱,欢庆胜利。 面对困难,杜文一直敢于不断接受挑战。从当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杜文和他的团队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该型号3次飞行试验均获圆满成功,这一喜讯也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称赞。 身为“光杆司令”的总设计师 采访中,杜文曾多次用“幸运”二字来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赶上了好时候,碰到了好师傅”。而事实上,每次“幸运”的背后都饱含着他无畏的选择和默默的坚持。 1968年,杜文出生在贵州普定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物理成绩长期排名第一。 杜文16岁参加高考时,他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导弹设计专业,因此也引来了周围同学的质疑:这个专业今后是要进山沟的,苦日子你还没过够啊。 但这些质疑并没有让杜文退缩,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 导弹设计专业的学习是枯燥的,但杜文却过得如鱼得水。热爱学习的他经常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在闲暇的时光,他还会拿起心爱的吉他弹奏一曲。 1988年,毕业后的杜文被分配到当时七院下属的重庆设计院工作,成为一名设计师。 在新的岗位上,杜文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连续加班,跑外协厂家,经常凌晨三四点便早早起床协助试验队做各项准备工作。 在“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上世纪90年代,杜文所在的设计院同样面临着自负盈亏、自谋生计的现实。 杜文清楚地记得,当时身边很多同行都陆续离职下海,包括曾和他志同道合的3个大学同窗。但是杜文依旧选择坚守这个岗位。谈起这段坚守,直到今天,杜文仍非常感谢当年的恩师黎玉贵总设计师。 杜文说:“黎总一直坚持研究工作,主动申报预研课题,带领整个团队摈弃浮躁与杂念,一心作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黎总的表率给了我很大的榜样示范力量。” 2004年,七院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型号研制的进度明显加快。杜文出任型号总设计师,但他却高兴不起来。 分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他这个总师俨然一个“光杆司令”,各个分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