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转育品系对褐飞虱抗性机制及稻株黄酮类化合物与抗褐飞虱关系.pdf

野生稻转育品系对褐飞虱抗性机制及稻株黄酮类化合物与抗褐飞虱关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文以野生稻转育品系B3、B5、B12为材料,就其对褐飞虱定位、产卵、取食等 的影响,抗感品种(系)稻株叶鞘中黄酮类物质及其对褐飞虱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求阐明野生稻转育品系的抗褐飞虱机制及叶鞘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组成与抗褐飞虱 的关系。 (褐飞虱成虫在三个野生稻转育品系上的定位选择率和产卵选择率分别为。一12.22% 虫在三个高抗品系稻株上的蜜露分泌量显著低于感虫对照TNl:其初孵若虫在三个高抗 进度后者明显快于前者。野生稻转育抗性品系B3、B5、B12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为较 明显的非选择性和抗生性。 在提取分离水稻叶鞘中黄酮类物质的时候,采取对水稻材料进行烘干粉碎和石油醚 抽提,在回流提取之前进行浸泡处理、适当的延长回流提取时间、提高回流提取温度等 措施都可以提高总黄酮含量。制定了从水稻叶鞘组织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即取水稻茎杆外部叶鞘部分,洗净后在50℃烘箱中干燥48h,剪碎备用。以石油醚索氏 抽提4小时,挥去石油醚后以约10倍体积的70%乙醇为溶剂浸泡过夜(约8h),然后 下测定吸光度,以芦丁为标准计算含量。粗提物经聚酰胺柱层析吸附提纯,即可获得水 稻叶鞘中的黄酮类物质。 供试的三个野生稻转育抗褐飞虱品系B3、B5、B12的叶鞘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7271 mg/g,高于感虫品种TNl的O.6504 mg/g、0.7580mg/g、O.7429 mg/g,且差异极显著: 在供试的三个野生稻转育抗褐飞虱品系之间存在着差别,但差异并不显著o/q 以5%蔗糖溶液为对照,加入提取分离到的黄酮类物质,配成一定浓度的处理液, 用parafilm食物包法对褐飞虱进行取食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稻转育品系叶鞘中的黄酮 类物质与抗褐b虱有一定关系。褐飞虱取食后的死亡率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褐飞虱 的取食量则随着处理液中黄酮类物质浓度升高而减少。叶鞘中的黄酮类物质对褐飞虱的 取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野生稻 转育品系 抗性机制 黄酮 褐飞虱 文献综述 1水稻抗褐飞虱机理的研究进展 stal)广泛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澳洲 lugens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北部和南太平洋群岛,在东亚季风区表现随气流远距离迁飞。它不仅可以直接取食水稻, 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70年代以后,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品种的更替、杂交水稻 的推广等因素,使褐飞虱发生面积扩大,为害程度加重、暴发频率增高,从而成为我国 乃至东南亚各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褐飞虱的危害和水稻抗褐飞 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一概述。 1.1褐飞虱在稻株上的取食行为 褐飞虱是一种典型的刺吸式口器昆虫,主要吸食水稻植株叶鞘韧皮部筛管内的汁 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褐飞虱在稻株上的整个取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即对 寄主的定位、下唇探测、口针探食和吸食。褐飞虱对寄主的定位是通过视觉、嗅觉、味 觉等的综合作用来完成的,这其中稻株挥发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接触到寄主植物之后, 褐飞虱首先用下唇垂直地对着植株表皮轻敲探测,识别一些物理和化学信息,找到口针 插入点,通常在叶脉附近:在找到叶脉后,不断分泌凝固性唾液,以下唇端部密切固定 在表皮上,将口针插入维管束进行探食:若在汁液中存在吸汁促进因子,而没有吸汁阻 碍因子则继续吸食,若存在吸汁阻碍因子或缺乏吸汁促进因子,则重新搜索探食。 1.2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 植物抗虫性属于植物一昆虫相互关系研究的范畴。Painter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 多数情况下,其中的非嗜性和抗生性是主要方面,而对耐虫性的认识则存在着差异,朱 麟和古德祥(1999)认为,耐虫性并不是真正的抗性,它只是植物生长特性所表现出来的 蛀终结果,小是抗虫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国内外在水稻品种抗褐飞虱机制方面进行了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刘光杰和胡国文(1995)以及其它多数学者认 为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同样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通过对褐E虱在稻株上的驭食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褐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与其在稻 株上的取食行为密切相关。如果褐飞虱在水稻上的取食行为的某个或某几个

文档评论(0)

tkhy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