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化與公, 私協力管理-以BOT 為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制化與公、私協力的管理—以BOT為例 鄭錫鍇 聖約翰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壹、前言 由於世界各國政府大多面臨財政窘困及行政效率不彰情形,自80年代以後便積極透過外源化(outsourcing)的途徑,向外尋求可以與政府密切共同分擔公共事務的來源,民間由於擁有充沛的資金、組織、能力、技術及管理觀念,便成為政府可以嘗試與之共同協力的夥伴,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逐漸受到學術界及實務界的重視。其中的BOT觀念與技術已具相當成熟度,更成為公、私協力政策中之主要工具。公、私部門合作在人類歷史中早已存在,但大規模、立於較為平等且立於契約關係的公、私協力模式則是當代的產物,為因應此一模式的產生,如何建立一套適合的管理架構來制度化公、私部門的協力關係成為重要課題,其中法制化尤其是公、私協力模式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本文嘗試探討公、私協力及BOT模式的意涵,並探討BOT成功的要素,並進一步論述法制化對執行BOT模式的重要性及法制化的重點。 貳、公、私協力的意涵 公、私協力是一種藉由公、私網絡(public-private networks)所形成的聯合治理模式(joint governance)(Kouwenhoven,1993),典型實例包括都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土地開發(land development)、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及公共建設民營化等,在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更新、促進都市商業發展或社區發展方面可以美國為代表(吳英明、吳濟華,1993)。英國在柴契爾(Thatcher)夫人於1979年擔任英國首相後,亦致力以公、私部門協力手段對各城市之中心都市(Inner City)衰敗問題進行都市更新,以結合私部門投資者之創造力及建立公、私部門之共識(Mitchell-Weaver Manning,1991;Bailey,1995)。詳言之,公、私協力是政府與民間(尤其是私部門)基於法律授權與契約關係下,經由協商進行權利、義務與風險之合理分派,在追求雙贏、發揮綜效(synergy)的目標下,以互惠平等的夥伴精神,共同建設或經營公共建設(服務)之長期合作關係。公、私協力亦是一種新興的政策工具(policy tool),其興起除了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與跨國營建商的推波助瀾外,各國普遍存在的公共建設需求缺口,及政府需要企業深入協力推動公共建設之急迫感。 做為一種政府施政的重要工具,公、私協力之特性主要有以下幾點(鄭錫鍇,2001): 1.具有強烈互賴性(interdependence):公、私協力的任何成員接無法單獨完成工作,所以一定要仰賴夥伴的合作,才能共赴事功,互賴姓是合作關係的重要基礎(Levines&White, 1991﹔Preffer Salanck, 1978)。 2.具有相互性(mutulaity):目標已經聚合(convergent),以產生共利共生與互助關係,是以必須站在相互的場著想,不可有怠惰夥伴(sleeping partner)存在。 3.雙贏或多贏的特性:公、私協力不是零和(zero-sum)的競爭關係,而是雙贏關係,這種雙贏關係不是先天客觀存在,而是經由政策設計、契約規畫、真心承諾與細心營造所經營出之局面。 4.制度化的合作關係:公、私協力不是浪漫的公民參與,而是將合作關係透過政策與法律予以制度化,所以是以「做生意」為基礎,而略帶公共色彩之合作關係。 5.企業化的投入(input)、風險及收益分配:公、私協力透過協商與契約安排,將各方之投入資源,風險及收益作合理化的分配。 6.實用主義:公、私協力之起源是務實,然後才衍生規範性問題。公、私協力之意識形態基礎是較為薄弱的。 7.高度的信任關係:相互信任在公、私協力模式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Domberger ,Farago, & Fernandez,1997;Lowndes Skelcher,1998;Stralkowski,Klemm, Billon,1988)。信任可以減少彼此猜疑,減少交易成本潤滑合作行為、降低不確定性信任促成緊密結合之夥伴關係,而且夥伴關係也會增加彼此信任,故兩者是相互增強的。 總之,公、私協力模式鬆動了傳統國家學「國家社會二元論」的論點(詹鎮榮,2003:9)也衝擊傳統行政哲學與公部門行政慣例,公共建設向來是政府的專屬權,公務員不得圖利特定廠商等;而公、私部門理論上具有相當歧異的動機與目的,如何使公益與私利能在公、私協力個案中予以融合,在管理上也是一大挑戰。公、私協力的實務在世界上已普通發展,支援的理論也相當龐雜做為學術名詞公、私協力是一個高度科技整合的概念,其內函涉及:政治經濟學、政府與企業、民營化、代理人理論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