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论丛论文--金矿床分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金矿床:基于成矿时空坐标的分类探讨 葛良胜①② 邓 军② 卿 敏① 张艳春③ 杨立强② 刘荫春④ 路彦明①② 肖 力① (①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河北,065000;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00;③武警黄金指挥部,北京,102800;④中国黄金集团科技公司,北京,102800) 摘要 通过全面回顾中国近十年来金矿床分类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了当前金矿床分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认为金矿床分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分类,即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过去所讨论的成因分类;二是应用分类,即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矿床的工业分类。提出基于成矿时代(时间)-成矿环境(空间)为坐标系的新的理论分类方案。将内生金矿床划分为6种理论类型,即裂谷型金矿(拉张期);俯冲造山型金矿(俯冲期);碰撞造山型金矿(碰撞期);伸展造山型金矿(伸展期);板内(非造山型)金矿(“稳定”期)和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等6种类型。将含金地质体的性质(种类)或矿床的突出产出特点作为划分金矿床应用类型的准则。对近8000个金矿床的统计分析表明,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斑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型)、(次)火山岩型(低硫、高硫)、矽卡岩型、(浅变质)沉积(碎屑)岩型、蛇绿岩(套)型(基性-超基性岩型)、红土(铁帽)型、(砂)砾岩型等11种金矿床类型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类型。讨论了新矿床分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 金矿床 分类 成矿时代 成矿环境 1 前言 最近十几年来,有关世界金矿床(包括伴生或共生金矿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其中许多是新类型金矿床的发现更是激发了科学家对于金矿成矿问题的研究热情。新进展和新发现对金矿床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16世纪中叶G. Agricola按矿床形态及位置提出矿床分类方案后,矿床分类经历了由形态分类到简单成因分类、再到复杂成因分类几个阶段(李景春等,1998)。”蚀变岩型(胶东)、微细粒浸染型或卡林、类卡林型(西秦岭、滇黔桂)、斑岩型(蒙古、冈底斯、三江)、火山岩型(西天山)、超基性岩型(哀牢山)、碱性岩型(三江)、隐爆角砾岩型(黑龙江、熊耳山等)、热泉型(云南)、长城型(华北)、穆龙套型(哈萨克斯坦)、红土型(云南、湖北)、砂砾岩型(云南)、铁氧化物型(奥林匹克坝)、VMS或SEDEX型等推动了金矿床分类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研究者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斑岩型、矽卡岩型、低温热液型、中温热液型等金矿床提出了新的分类思路与矿床分类;近几年,许多研究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成矿系统的观点,将位于同一成矿集中区内的矿床归入同一成矿系或成矿系统,建立了矿床垂向分布模式,开展成矿系统或系列的分类工作,以指导找矿生产实践。有关这些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2.2 现有金矿床分类的主要特点 总结现有的金矿床分类,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分类方案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事件(实)驱动,即所有矿床分类方案均是针对已发现矿床开展的。因此会出现随着矿床的不断发现,矿床类型也不断增多,分类方案随之不断丰富而日趋复杂化的现象。由于分类依赖于事实驱动,因此新发现的某些金矿床就可能在已有的分类中找不到其位置。2、(原则)驱动,即所有矿床分类方案均以一种或多种因素为进行分类。В.И 斯米尔诺夫(1982)、BA库伦德舍夫(1984)、Bache(1988)、王秀璋(1987)、涂光炽(1990)、罗镇宽(1990)、陈纪明(1990)、韦永福(1990、1994)等属之;这种分类虽然客观性强,标准相对清晰,但由于它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成矿时间和成因,因而无助于对矿床成因的深入理解;特征驱动者,强调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总结,进而对其进行分类,形成了“含矿岩性-矿石(化)类型-产出状态”分类学派。В.И 斯米尔诺夫(1959)、F.S. 西蒙斯(1973)、国家储委所编《岩金矿地质规范》(1984)、王友文(1985)、陈衍景(1992)、王玉玲等(1997)、李景春等(1998)等属之。实际上相当于矿床的工业类型分类,因而基本不具或仅具间接的成因意义;而经验(认识)驱动者则强调在对矿床成矿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上开展分类工作,由此形成了“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分类学派,毋瑞身(1982)、胡伦积(1982)、栾世伟(1987)、朱奉三(1989)、张振儒(1989)、郑明华(1982)、王鹤年(1982)、胡伦积(1982)、戴瑞榕(1984)、罗镇宽等(1990)、刘英俊等(1991)等属之。这种分类是对矿床成矿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