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圣者到观光者—认同的简短史导读(简体).docVIP

从朝圣者到观光者—认同的简短史导读(简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Zygmunt Bauman〈从朝圣者到观光者—认同的简短史〉 (From Pilgrim to Tourist- or 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导读 杨洲松 (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程中心助理教授) 2004/4/10 壹、Bauman简介 Zygmunt Bauman 是犹太裔波兰人,生于1925年,由于贫穷与反犹,全家于1939年逃至苏联。Bauman青年时是个热情而积极的共产党员,并加入过军队,在二次大战时对抗德军。战后原本他在军中有不错的发展,但是在1953时,由于反犹气氛使他被解职而离开军队,这也使得他转向专注于学术研究之上,成为波兰华沙大学的教师。1968年时的反犹运动使得Bauman被大学解职,他便从波兰移居以色列,开始其在西方社会的生活。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工作过,最后定居于英国,于1972年任教于利兹大学直至1990年退休,目前仍为利兹大学与华沙大学的名誉教授。 Bauman自60年代以来,著述不断,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主要有三组: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六本着作,主要在关注社会主义乌托邦的领域,分别是:《在阶级和菁英之间》(Between Class and Elite, 1972)、《作为实践的文化》(Culture as Praxis, 1973)、《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Socialism: the active utopia, 1976)《迈向批判社会学》(Towards a Critical Sociology, 1976)、《诠释学和社会科学》(Hermeneutics and Social Science, 1978)、《阶级的记忆》(Memories of Class, 1982)。第二期是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转向后现代研究的四部著作,包含论述欧洲知识分子与犹太人经验的三部曲:《立法者和解释者》(Legislatos and Interpreters, 1987)、《现代性和大屠杀》(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989)、《现代性与矛盾》(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1991),以及《按社会学的方法思考》(Thinking Sociologically, 1990)。第三组是90年代以来对于后现代世界进行全面考察的的作品:《后现代的通告》(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ty, 1992)、《后现代伦理学》(Postmodern Ethics, 1993)、《生活于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1995)、《后现代性及其不满》(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1997)、《工作、消费与新贫》(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全球化:对人类的深远影响》(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 1998)、《个体化社会》(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2001)等。 Bauman在今日已经成为当代非常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其成功不仅建立在他的创造性的思想和分析能力以及在社会学方面超乎寻常的敏锐观察,也建立在他做为一位创作者与阐释者的文学技巧之上。Bauman文学素养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着相当浓厚的叙事风格,他并善用隐喻的方式来阐释相关的论题与概念,尤其是有关后现代的相关论述,也因此,使得阅读他的作品增添了难度,想要掌握真正想表达的意涵就需更多的推敲,而这也是本篇作者在阅读本文时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难。 贰、本文主旨 Bauman在本文中以朝圣者作为现代生活的形象,以漫游者、流浪汉、观光客及游戏人作为后现代生活的隐喻,生动而酝意深远地阐释了他所观察与思考到,从「现代性的认同」到「后现代性的认同」之间的转变。 「认同」(identity)源自拉丁文的’idem’,意指「相同」(the same),也指知道或建立一件事物是什么,或那就是它是什么(Angeles,1981:124)。认同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Grossberg(1996)就指出,其中至少包含三个不同的问题:第一,有关认同的分类从何而来?第二,什么是属于或成为一个特殊社会团体成员的意义?换言之,一些成员是如何被决定的?是生物本质既定或是社会立场及文化召唤,还是以上每种都会有所决定?第三,什么是认同类目的内容与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又是如何被决定?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与媒体角色建构人们的社会认同议题有关。也就是说,什么是媒体上不同认同分类形象(视觉及言语上)之间的关系?以及什么是人们获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