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型企业联结农户混合结构治理——以缫丝企业为例.docVIP

加工型企业联结农户混合结构治理——以缫丝企业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工型企业联结农户混合结构的治理 ——以缫丝企业为例 胡丹婷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获得的案例,分析了加工型企业与农户的交易属性,指出目前大量存在的以合同为纽带的加工型企业联结农户的方式是一种混合结构。这种结构与交易属性是相匹配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混合结构需要不断面对稳定性问题,治理的关键是减少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工企业对农户承诺保护价,投入资金,构建技术服务网络、管理网络,实行二次返利等等都是对混合结构的治理。成功的治理使得公司与农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工企业获得了最大利润,农户也取得了最佳收益。 关键词:混合结构 治理 加工型企业 农户 加工型企业通过合同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实地调研发现,这种合作关系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是否有投入、是否讲诚信。在成功的案例中,企业往往投入资金帮助农户开始特定农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投入人力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辅导。在双方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企业承诺,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较普遍的是采用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以市场价收购)。农户要承担的主要义务是,按规定生产特定的农产品并全部卖给签约企业。 按照某些博弈模型,这种情况下,农户一定会将产品卖给签约企业。因为,农户的产品卖给签约企业的收益总是高于卖给市场,是占优策略。如果是这样,企业又何须投入资金、技术、构建管理网络呢?在宣传资料甚至一些学术文献上,这样的企业往往被冠以“龙头”称号,并称赞其做法是“服务农民”、“对农户让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果真会让利给农户(原料供应者)吗?如果所需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企业为什么要通过合同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文试图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结合实地调研所得的案例,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加工型企业利用合同联结农户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在这种治理结构下,企业和农户可以双赢,双赢的基础是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所有的行为,包括对农户投入资金、人力、构建管理网络、承诺保护价等等都是为了稳定治理结构、实现利润最大化。 有效的治理结构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野里,企业不再是生产函数,而是一种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被剖析、比较、选择。与企业一样,市场也是一种治理结构。所谓治理结构,是指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交易得以有效实现。受科斯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影响,很长时间里,人们关注企业边界问题,做(make)还是买(buy)成了划分的标准,似乎除了市场就是企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合作生产和合作经营,并非“非做即买”。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市场和企业是交易得以实现的两个端点,在这两种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称之为混合结构(intermediate or hybrid forms)[1],有人称之为准市场(quasi-market)、准企业(quasi-firm) 或准一体化(quasi-integration),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性组织。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某种治理结构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其是否与交易的属性相匹配。交易属性由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频率等三个维度界定。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2];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3]。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越高,其专用性越小。反之,越大。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的不确定性,还要面临来自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指市场未来状况的不确定性。行为的不确定性是由交易者机会主义的动机和行为引起的。将频率作为维度之一,是考虑构建专用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交易,为建立这种专用治理结构所花费的成本是很容易补偿的。”[2] 在上述三个维度中,资产专用性最为关键,因为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会使交易发生根本性转变。假定某一买方,面对众多的卖方,可以采用竞标的办法择一与之签约。签约后,买卖双方投入为支撑该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专用性资产。这时,交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匿名的即时交易转变为双边的长期交易。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无法回到匿名的即时交易,或者说这样做成本很大、缺乏效率。 因此,对于涉及专用资产的交易,采用市场治理是缺乏效率的。交易者会采取措施保护其交易,例如提供抵押品、费心建立信誉机制或借助第三者来解决纠纷等。当交易频率足够高时,交易者会建立专用的治理结构来保护其交易。如果不确定性很大、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