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pdf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pdf

从“西域”到“东海”* ——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葛兆光 引言:文明交错的空间:地中海,西域与东海 1949 年,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出版了他的名著《地中海与菲利普 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这部书讨论的是1551 年至 1589 年时期的地中海,这部书成为历 史学的名著,非常有影响。布罗代尔为什么要以“地中海”为一个历史空间?人们为什么会 关注十六世纪的地中海?这是因为地中海是一个种族、宗教、政治异常复杂的地域,埃及人、 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的交织,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冲突,很长的历史 时间里,由于海路作为交通渠道,使得环地中海形成了有关联的“历史世界”。在布罗代尔 研究的那段时间里,包括土耳其和西班牙两大帝国以及其他一些民族、宗教与文化,就是在 这个舞台上互相交流与互相影响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在这一空间的交错,使它成为历史学 家进行研究的绝好聚焦点。 和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一样,中国历史学家张广达先生也指出,中古“西域”也就是 中亚一带,也是当时世界上各种宗教、信仰、文化的交集处,仅以宗教而言,汉族中国的儒 家与道教、南亚印度的佛教、西亚甚至欧洲的三夷教(景教、祆教、摩尼教),都在这里留 下痕迹,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另一个“地中海”,尽管它不是经由海上交通,而是经过陆 路彼此往来的1 。这一说法很有意思,如果站在中国的立场和角度观看“交错的文化史”,“西 域”这个区域即蒙元以前中国的左翼,确实是一个宗教、语言、文化交汇的陆上“地中海”, 汉族文明在那里与其他各种文明互相激荡,因而使“西域”形成了一个极其错综的“历史世 界”。 然而,在蒙元之后来看“交错的文化史”,那么我以为,“东海”(也包括近世欧洲人经 由海上途徑到达东亚的“南海”)即中国的右翼,也许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地中海”或者 说是一个新的“西域”,在这个历史与文化错综交织的空间中,和本来就存在文化差异,逐 渐“由异而同”的地中海和西域不同,朝鲜、日本、中国以及越南不仅逐渐“由同而异”, 从共享历史传统转向彼此文化分离,而且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又加入了西方世界的因 素,使得这个本来就和地中海、西域不同的文化区域,变得更加风云诡谲莫测。或许,对这 个文化交错的历史世界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超越国境形成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而且它进 入“近代”之后复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或许,也可以给全球文明史增添一个新的模型? 1 参看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卷首《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1 西域:从近代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的转向,到敦煌的大 发现 欧洲对于中国的全面研究,或许在“传教士时代”已经开始。不过,大多数经由南海来 到中国的传教士记录,主要还是以传统汉族中国的历史、宗教和语言为中心,尽管欧洲人对 于中亚、南亚和西亚早有相当多的涉猎,但是,最初他们并没有把“西域”作为一个完整的 历史世界来看待2 。这种情况的根本改变要到十九世纪,随着崛起的欧洲列强对亚洲日益增 长的兴趣,也随着欧洲人在西亚、中亚以及远东地区“探险”式的考察热,欧洲学者开始注 意到中国的“周边”,研究的视野陆续拓展至后来所谓的满、蒙、回、藏,对中国的研究资 料也开始超越汉文文献,广泛涉猎各种中亚、南亚和西亚的资料3 。当时,西洋的一些学者 与探险家除了对亚洲腹地的“实地探险”之外,他们也开始了对各种亚洲资料的“文献探险” 4 ,随着新文献的大量出现,所谓“东方研究”无论在语言文字、空间范围、历史现象还是 关注焦点上,都开始超越了汉族中国,扩展到了“周边”,尤其是,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 渐渐形成了现在所说的“西域”这个历史世界5 。 随着西洋学术与思想进入东洋,这种“超越中国”的中国研究也开始在明治以后的日本 兴起。大体上说,1890 年代以前,一般日本中等教育领域对于中国史的介绍,是用《十八 史略》,而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历史,则是作为“汉学”的一部分,仍然囿于中国文献范围 与传统中国观念之中,不仅资料未能超越汉文文献,空间未能拓展至传统中国之外,立场亦 未能超出作为东邻的日本。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转型,也在渐渐变化,在 这一方面,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四卷五册有指标性意义6 ,这部 “一改中国传来之旧史籍, 2 尽管有刘应(Claude Visdero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