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传播_兼谈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pdf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传播_兼谈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俗研究2010.2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传播 ———兼谈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 邢 莉 摘 要: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有一个本土化和女性化的过程。在民间传说 中,唐代历史上遂宁广德寺的主持克幽禅师就是马郎妇观音,广德、灵泉二寺的文 物古迹与历久弥新的中国观音的原型———妙善公主在当地的传说互相建构,而从历 史上传承至今的观音庙会所展演的活态仪式更呈现出宏大的民间叙事,经历了1300 年的观音信仰一直在建构中。民众的建构依托于川中地域的生态环境、宗教文化、 历史语境和民众的思维逻辑,显示了观音信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观音信仰 四川遂宁 传播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本土化占有极为重要的突出地位。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在中国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是印度佛教文化与 中国固有文化不断交往的历史凝结,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 1 一种嬗变” 。在适应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与本土文化特征的过程中,观音信仰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结构。本文则以一个个案来显示其本土化和女性化的过程。 一、四川遂宁广德寺的克幽禅师与观音 历史上四川遂宁有两座寺庙:一为广德寺,一为灵泉寺。两座寺庙始建于隋唐, 盛于明清,历经1300余年至今香火不断。特别是在庙会期间,信者云集,人头攒动。 广德寺被誉为 “西来第一禅林”和观音道场。南宋地理志 《舆地纪胜》 为现在看到 的较早记载: “广利寺在县西五里,岩壑之胜,甲于一方,云厨之供。香闻隔宿。 唐建中初建为善济寺,天复改为再兴寺。”据 《遂宁县志》 (乾隆五十二年本)载: “于遂之境内独标大观者,则为今广利寺,创始大历13年,(公元778年)赐名 ‘禅 172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的传播 林’,天复三年(903年),又赐名再兴禅林。迨宋祥符中,始赐今名。而明正德间, 则以广德赐之,顾今有谓之广德寺,此历朝郑重之所流也。今其规模伟丽,梵像庄 严,游其中者,清幽之况,可以涤尘襟,寂静之缘,可以参正觉,谓非一邑之佳境 2 也。” 那么,这座闻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广德寺与观音有怎样的联系?它又是怎样 被确认为观音道场的呢?理解这些问题,需要追溯其存在的信仰传统和信仰传统中 的文化符号是如何产生的。 四川中部的观音信仰传统和信仰传统的文化符号都与广德寺的高僧克幽大师有 关。明代杨名撰 《广德寺碑阴记》 载: “卧龙山有寺,自唐克幽禅师始,然尚浅隘。 宋元以来,渐以充饰。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东川节度使杜济,礼请禅宗克幽 (无 3 住) 大师来寺阐教,迄今近一千三百年。” 克幽禅师 (公元727-787) ,俗姓李。其先 祖是陇西人,后因官入蜀,家在于遂长江县。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他 “幼玩世 典,有志于仕,而禄在佛,因以得疾,见猛焰相逼,遂发志出家,求无上道,应念 火灭,疾亦寻愈。往依成都净居寺无相大师金和尚,师资道合,投针相契,就削发 圆其顶。无相则授以心要,师亦灵报宿植,言下顿悟。无祖谓师: ‘汝如香象渡河, 4 深通我法,愿付法之最,当在汝也。’” 与此相佐证的是现存于广德寺的宋代碑文。 文献记载他学佛有道,深得佛法,生前曾经出现了几件奇异的事情,如 “至大 历戊午 (778) ……,建中大旱,井泉枯竭,师遥指寺之西北隅往视卓锡,焦崖水涌, 5 众赖以济,今谓之 ‘圣水井’”。 克幽禅师能够做到手指所向,泉水奔涌,这确是一 件奇事。在大旱面临颗粒无收的时刻,民众有向观音祈雨的习俗。这里暗示了克幽 大师与观音的关系。为何祈祷观音而能得雨?佛经上有所记载, 《菩萨本行经》 云: 有辟支佛,观音浮提人民饥馑。至国王迦那迦跋所乞食。王谓我食只 此,然死亦当饭汝神人。辟支受食讫,问何愿,王曰: “国人饥饿,命在 旦夕,愿除困苦,应时风起,吹去污秽,雨百味饭食,衣服珍宝,草木荣 茂,人民丰固”。6 克幽大师谢世后也出现奇异的事情,现 “异骨如金色钩锁相连”。在此我们联想到了 唐代马郎妇的传说: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