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 Ⅱ大豆锈病.pdfVIP

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 Ⅱ大豆锈病.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艳丽等: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 2005年 大豆通报 第2期 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 n大豆锈病 许艳丽,李春杰,潘凤娟,,2刘喜梅‘.2赵 丹1,2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 巧0040;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巧田30) 摘 要:本文根据参加2004年2月在巴西伊瓜苏(Foz do Iguassu)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A World Soybean Research 。阅‘此毗)、第四届国际大豆加工与利用大会(W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和第三局巴西大豆会(m Brazilian Soybean Congress)及对巴西大豆研究和生产情况的考察等资料,整理了国际上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最断研究进展作一 概要介绍,以供大豆研究者和生产者参考,本文介绍大豆铃病。 关键词:世界;大豆;锈病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一2765(2005)02一0002一02 大豆锈病是近年来继大豆碎死病(SDS)之后,国际 锈病是泰国大豆主要病害,在感病品种上最严重 上大豆病害研究的又一热点。大豆锈病虽是大豆的老 时可引起80%的产量损失。大豆锈病在泰国主要发生 病害,但人们对大豆锈病认识较晚。大豆锈病发病地 在北部和东北部,一般发生在大豆生长后期,即8月到 区常年大豆产量损失约10%一15%,多雨年份严重地 11月。泰国生产上应用的10个大豆品种多数对大豆 区可减产30% -50%,中国每年因大豆锈病至少损失 锈病是感病的,少数品种抗锈病,但其它性状不好,农 大豆3亿多人民币。因此,该病的经济重要性在发病 民不喜欢种植。泰国大豆锈病是由Phakopsora 地区不低于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 each灿izi引起的,属亚洲型。1994一19%年采用10个 1大豆锈病分布 鉴别寄主鉴定出了59个生理小种。RB型和Tan型的 大豆锈病原来主要发生在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 夏抱子不同。大豆锈病菌Phakopsora pachyrhizi的寄主 区,以亚洲和大洋洲发生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在非 为豆科的11种植物。对4个大豆育成品种的RB型和 洲、南美洲也有逐步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已经引起人们 Tan型遗传研究显示,每一个品种携带着1对控制抗性 的重视。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 的基因,且在不同品种中位于不同位点。在125个大豆 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越南、柬埔寨、马来西 品系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中,只有3个品系具有抗性。 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远东部分)、澳大利亚、 有人对泰国北部清迈省4个不同种植区不同感病品种 巴布亚新几内亚、赞比亚、多哥、巴西、古巴、危地马拉、 上的大豆锈病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分离物进行了 波多黎各、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勒斯坦、阿根廷、 AFLP和RAPD分子标记研究,用ITS引物扩增后产生 南非、津巴布韦、巴拉圭、玻利维亚及加拿大等。 了大小为650bp的片断,将该片断克隆后测序与1976 2大豆锈病症状 年分离物比较发现,泰国大豆锈病菌发生了变化。也 大豆锈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严重者影响到 有人采用ART和SSR方法,对180个抗感品种杂交的 全株,使叶片变黄脱落,形成瘪荚。大豆整个生育期内 F2代植株进行分子标记研究。泰国自1972年发现大豆 均能被侵染,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灰褐色小点,以 锈病以后,开展了化学防治研究。研究表明:喷施氧化萎 后病斑稍扩大呈黄褐色小斑或红褐、紫褐及黑褐色病 锈灵(Oxycarboxin)或氧化萎锈灵和苯菌灵(Benomyl )混 斑。病斑表皮破裂后由夏抱子堆散发出很多锈色夏抱 用可明显减轻落叶,田间应用三嗓酮( Triazone)和 子。在发病后期可产生冬抱子堆,内聚生冬抱子,冬抱 Triadimefon可使大豆较对照大幅度增产。为了更有效地 子堆表皮不破裂,

文档评论(0)

湘雅书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20142302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