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临床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的临床应用 ? 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技术,即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的特点[1-2]。国内外已经广泛临床应用[3-7]。但由于寰枢椎解剖关系复杂、寰椎椎弓根细小、个体变异性大[8,10.12],在寰椎后弓高度不够时,许多医师不得不改用其它改良的侧块螺钉技术[6、11,12.13],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种“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简化了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而且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寰椎后弓较小的患者。临床应用于4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初步验证了此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10年3月,共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寰枢椎不稳患者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为6~68岁,平均29.2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8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9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5例,寰枕融合并颅底凹陷12例,类风湿性骨关节炎致寰枢脱位1例。患者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和高位颈脊髓病的临床表现。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张口位、颈椎正侧位、左右斜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均有寰枢椎失稳情况;行上颈段CT扫描加三维重建观察其它畸形情况并测量寰椎后弓的高度,X线和CT检查显示患者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为2.5~4 mm,平均3.1 mm;行颈部MRI检查以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以及寰椎横韧带损伤情况。 1.3手术方法 1.3.1? 显露 全身麻醉,颅骨牵引架固定头部,颈部轻度屈曲位。后正中切口显露寰椎后弓,沿其后下方紧贴骨膜显露寰椎后弓至旁开中线20 mm范围,于寰椎后弓上下部分别用神经剥离子探查,并行骨膜下分离5~6 mm,向上推开并保护椎动脉,向下推开血管丛及 C2神经根,向内用神经剥离子探及寰椎侧块内侧壁,寰椎椎弓根即可充分显露(见图1a)。观察寰椎的后部解剖结构有无异常,寰椎后弓高度是否>4 mm。如有损伤静脉出血,可用明胶海绵及脑棉片压迫止血。 1.3.2? 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通过神经剥离子探触寰椎后弓内缘及侧块的具体位置,选择后弓旁开中线28~21 mm处为“进钉点”,用磨钻或咬骨钳去除皮质骨,显露椎弓根入口。进钉方向为头倾5°~10°,内倾10°~15°,使用直径2.5 mm手锥和直径3.0 mm丝攻逐级缓慢扩大钻孔,建议术中使用C臂X线透视机监控进钉位置和方向(见图1b, c)。用探针沿椎弓根缓慢探查钉道, 如四周均为骨质,提示钉道良好。顺钉道拧入3.5 mm螺钉。若术中见螺钉突破后弓上下方皮质,则于手术切口内截取8 mm×6 mm的片状筋膜组织,适当修剪后垫于螺钉上,保护椎动脉。根据寰枢椎脱位大小,预弯钛棒或钢板,使用螺帽提拉复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枕骨大孔和寰椎后弓减压。将后弓及枢椎椎板皮质造成粗糙面,取髂骨植骨。 ? a?模型演示用神经剥离子向上推开并保护椎动脉,向下推开血管丛及 C2神经根,尽可能显露寰椎椎弓根;用磨钻或咬骨钳去除“进钉点”的皮质骨,即可进钉??b术中情形(本例患者的寰椎后弓高度为2.5 mm)?????c? 术中情形(手锥钻孔) a?With two nerve dissectors, the vertebral artery was pulled cephalad while the vertebral vein plexus and nerve roots were retracted caudully; thus C2 pedical was fully exposed. Rongeurs and curettes were used to remove the dorsal cortex of the posterior arch???b?? Intraoperative photograph (The posterior arch is 2.5 mm)? ?c? Intraoperative photograph (A 2.5-mm drilling bit was used to make a trajectory into posterior arch) 图1手术操作图 Fig.1 Illustration of operation 2?结果 共置入92枚螺钉,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中出血250~850 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 min。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其中90枚螺钉位置良好,2枚螺钉置入的内倾角度不够,钉尖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0 mm,但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术后无头晕头痛等脑缺血症状。46例中36例获随访,时间为3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