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访中的告知问题; 何谓采访中的告知问题 ;是否应答应受访者审稿(纸媒电视均包括)的请求;狷(juàn)狂黄健翔;之后,交战升级。
2006 年11 月26 日,黄在博客中说《很抱歉我没帮你作成张玉(钰?)》。黄健翔写道:“这是那个‘名鸡’的自述……不幸中的万幸,我没被她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这不,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当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2006 年11 月29 日,黄健翔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低俗的文字来怒骂吴虹飞——“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此外,黄健翔还在博客中称,吴虹飞将成为另外一个张钰。;2006 年12 月1,凤凰网上,南方周末特约记者吴虹飞以“阿飞姑娘”的落款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事件的十点说明》在帖子里澄清了采访黄健翔所引起的十大疑问,并回应说:“黄健翔没有说要看稿。”
并毫不客气地骂黄健翔为“人渣”。;[发展及结局]
2006 年11 月30 日,“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启动了调查程序,随后公布了结论性的意见,认为特约撰稿人在采访后因“怕麻烦”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此举有违本报新闻职业规范,建议采编中心给予批评,并提请本报所有记者编辑以此为鉴。同时,意见也承认,特约撰稿人在个别叙述中不够克制,掺杂了个人评判,个别语句表现了“不应有的轻佻。”而“对此类问题在见报稿中出现,编辑亦负有重要责任。”等等。最后表示:“此次事件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大,外界的批评、非议乃至攻击,不管对错、真假,都是我们自省的机会,前进的动力。”
此后,黄健翔对这个意见表示了满意。事件平息。;[焦点]
黄健翔否认报道内容得到了自己的认可
吴说:“黄健翔没有说要看稿。”
黄健翔认为报道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完全像是在发动一场针对我,要从人格人品上彻底消灭我的阴谋。”记者说:“部分似乎属于黄的负面的话:自负,偏执,等等。第一,它不是真的缺点。第二,这些话是我采访很多人得来的,不是我编造的。”;[分析]
从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来看,引起争端的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发稿前是否征得受访者的同意?二是稿件中使用的若干为受访者所不能接受的词语是否恰当。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经过调查之后,对后一点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即依据该报的显规范对记者和编辑的有关失误做了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因此得到黄的认可。而关于另一点,委员会只是批评了撰稿人在采访后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这一具体行为,指出“此举有违本报新闻职业规范”,却未能就规范本身,即发稿前究竟是否要征得受访者同意的问题,表示明确的结论。(恰恰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潜规范的存在和将潜规范显化的必要。);比如,记者与采访对象究竟有没有约定发表前看稿?无论是在潜规范还是显规范里,记者是否要给采访对象看稿的问题里,有一点是共同的:只要答应,就要践诺。不同的是,潜规范告诉记者不要轻易答应给对方看稿。而在这个事件中,双方各执一词,表明记者在采访中可能使用了潜规范,委员会对此也未深究,恐怕正是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媒体有自己难言的苦衷。;美国《新闻周刊》说过:“每一个记者必须掂量一下,他所寻求的事实的重要性是否值得他采取下策去把它弄到手。这样做既有道德的也有实际的限度。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新闻工作毕竟不能建立在习以为常的欺骗手段之上。
可见,要使潜规范显化,固然面对的问题很多,但是,一个媒体内部的潜规范与显规范并行,自然就会表现出这样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潜规范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可执行的内容,采取临时应对的方式,看似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但实际上却给日后更大的麻烦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一套对外统一的行为规范,媒体就不能保持其所需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只有经过法治化的改造,从潜规范中产生出合理合法的显规范,才是既有利于保持媒体活力,又能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出路。;隐性采访;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访到真实性材料越来越难。
第二,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
第三,社会公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
第四,新闻媒体受利益的驱使。;隐性采访的几个原则;第三,偷拍偷录不得针对未成年人和国家安全机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和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最低限度在画面中应遮其双眼。《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 ;第四,新闻媒体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采访和报道都需经过媒体最高负责人的同意,并应当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总之,无论是行业规范抑还是法律条文,新闻从业人员都必须自觉遵守。如果新闻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