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試題、分數、和測驗理論 余民寧 撰稿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一、序言 要把一個複雜、深奧的學術理論,向社會大眾解釋清楚,讓社會大眾能夠明 白,進而接受該理論,不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是一種挑戰敘述者表達能力的 大考驗。至少,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簡稱IRT )即可算是屬於這 類的學術理論,它通常是開設在教育系或心理系研究所博士班或碩士班的課程, 現在卻要把它介紹給普羅大眾瞭解,雖然不是不可能,但還是可能需要費一番唇 舌,不斷地說明、闡述,才能發揮一點點效果。 筆者在十幾年前即已介紹過一遍什麼是「 IRT 」(請參見參考書目中IRT的一 .tw或 .tw上 系列介紹文章,或到網址: 瀏覽)。十多年來,IRT在台灣地區造成流行了嗎?成為測驗或評量的主流理論了 嗎?顯然的,它的答案是「否定」的。比起後來才出現、但較為通俗的「 EQ 」 理論或加納博士( Dr.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簡稱MIT )」來說,今天,除了學術界(甚至縮小範圍到只有『測驗學界』) 外,知道什麼是 IRT的人,真的可以用「只有小貓兩三隻」來形容。一個偉大、 嚴謹、且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學說,為什麼會落到如此不受重視的地步呢?筆者經 過仔細反省思考後認為,除了它先天的理論學說就是比較複雜(即理論模式還不 斷地再產生)、深奧(即需高度仰賴數學和電腦的素養)外,社會大眾對新知識 的擷取與接受程度偏低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宣傳度不夠所造 成的。十多年來,IRT一直走不出學術界的象牙塔,它只是測驗學界專家學者們 所分享的知識饗宴而已,這對國家的學術發展而言,誠屬可惜,但是又有什麼辦 法呢!其實,諸多學術理論亦有相同的命運,因此,要想推廣學術理論成為普世 知識,便成為責無旁貸的學者專家們唯一的宿命。 自民國九十年度(西元 2001 年)起,由於高中入學的考試方式改採所謂的 「基本學力測驗」來進行,它號稱是根據IRT理論所建構的題庫化試題的一種新 式考試方式。IRT是什麼?才又重新被社會大眾所提起,到處打聽、詢問什麼是 IRT的家長、教師、和社會人士逐漸多起來, IRT理論似乎又有再度受到重視的 機會和可能。筆者即想趁此「民氣」可用之時,再度擬深入淺出地介紹什麼是 IRT 一遍,盼能拋磚引玉,擬聚全國專家學者們的力量,共同推廣此新知於社會大眾, 除能直接增進社會大眾對新式考試的認識外,並期望能夠間接建設有利於測驗學 界發展的生態環境。 1 筆者深知要把一個複雜、深奧的學術理論介紹給社會大眾接受,是一件很困 難的事。但是,多年來秉持著對推動學術新知的熱忱,如果能促進社會大眾多一 點瞭解什麼是 IRT ,筆者相信這不僅是對促進社會大眾支持政府的考試革新作法 有所幫助,更是一件推廣新知、建立共識、增進學術發展的利人利己的事。因此, 筆者寧願不厭其煩的再介紹一次,希望這次是從最基礎的問題談起,同時並扮演 拋磚引玉的角色,盼能吸引一群專家學者前來共襄盛舉,深入淺出地介紹有關 IRT的各種議題。 二、試題 雖然,社會大眾不一定曾擔任過老師的職務,曾命題出一份試卷來評量或測 驗學生,但至少也都曾經是學生的身份,也都曾身經百戰地參與過各種考試或接 受過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一般說來,欲回答學生在某一學科(如:國文、英文、 數學、 …..等考試科目)上到底習得了多少能力、技術、或知識內容的問題,或 在某一種潛在特質(如:成就動機、自我概念、創造力、 ..….等人的特質)上具 有何種強弱程度傾向的問題等, 多半都需要使用所謂的『試題』(item )來描述; 亦即,試題是用來收集受試者的某種相關訊息或資料的一種工具。而所謂的『試 題』,一般都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為『題幹』( stem ),即是用來詢問學生的一 組刺激材料(如:一道詢問句?);另一為『作答反應』(response ),即是學生所 提出的回答記錄(如:問題的答案、是或否、同意程度的高低、 ….等)。任何有 關學生或受試者的教育成就或心理特質方面的評估,都離不開使用『試題』作為 收集資料的工具,教師或研究者即可根據學生或受試者回答記錄的對錯或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