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性-中国农业大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thogen 1 Pathogen 2 Pathogen 3 AVR2 AVR3 AVR4 A model for resistance gene function R2/3 R4 AVR1 R1 Signal cascade Defense response Host cell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3.4 诱导抗病化合物/技术的产业化 COOH HO COOH H3C C O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O 水杨酸(SA)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3.4 诱导抗病化合物/技术的产业化 此外,喷施硅溶液诱导对白粉病的抗性,低剂量紫外线(254nm)诱导水果抗病性。 Cl 二氯异烟酸(INA) 苯并噻二唑(BTH, Actigard) N Cl COOH N N S O S CH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植物抗病性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张忠军 zhangzj@ 植保楼306, 309 课程安排 课程代码01 上课时间和地点: 第2-4周,第6-10周; 星期二,第1-2节,旧教学楼487; 星期四,第1-2节,旧教学楼487。 班级:植病061,植病062 Cultivar of resistance Cultivar of susceptibility 第 1 章 绪论 1.1 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1 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1.1.1 利用植物抗病性防治病害的优点 有效、节省成本、不污染环境。 在没有抗病性可用的情况下才使用化学药剂。在多种植物的多种病害均采用抗病性这种措施,尤其是如下几种情况下抗病性更加重要: (1) 有些植物,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其种植面积很大而经济价值较低,化学防治成本高且难于实施,尤其是流行速度快、发病规模大的锈病、白粉病、疫病、瘟病; 1.1 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1.1.1 利用植物抗病性防治病害的优点 (2)与以种子作为食用部位的禾谷类植物相比,蔬菜、水果、某些药用植物的农药残留更容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3)不同于以种子作为主要经济部位的禾谷类植物,花卉植物的主要经济部位是花和叶,人们更难以容忍这两个部位被侵染。 1.1 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1.1.2 利用植物抗病性的重大事例 (1) 国外:欧洲马铃薯晚疫病,法国葡萄霜霉病,美国大豆胞囊线虫病,美国玉米小班病(1970年大流行,产量损失165亿公斤),美国亚麻锈病 。 (2) 国内:小麦条锈病(1950年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公斤),水稻稻瘟病。 另外,国内外多种植物黄曲霉病、小麦赤霉病。 1.1 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1.1.3 植物抗病性研究对基础科学的贡献 (1) 识别(recognition);DNA结构相关性:植物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果蝇“液体防御”(humoral defense)、脊椎动物“天生免疫性”(innate immunity)。 (2)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1 坏死性主动防御(necrotic active defense) 病原物侵染点(及其邻近)的寄主植物细胞快速坏死并限制病原物进一步发展。 主动防御过程中出现坏死的速度和坏死斑的大小因植物不同品种而异。 主动防御最初发现是由一种真菌(Puccinia dispersa)引起的,现已证明,在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植原体等各类病原物中,都有一些种(或变种)能够导致坏死性主动防御。 A B C D E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2 抗病性的Mendel遗传 抗病性以Mendel方式遗传,有些情况下抗病性由单基因控制,有些情况下则由两个或多个基因控制,显性抗病、隐性抗病、抗病基因复等位性 (multi-allelism)、染色体不同位点上的抗病基因之间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上位性互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