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体会.pdf
·25·
施治穴位,取之有升清降浊、熄风益髓之功效,灸之可 明显,临床值得应用和推广。
以振奋一身之阳气,“阳气者,精能养神,柔则养筋”, 参考文献:
在压灸的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温热感沿督脉下行,通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5
过经络循环,以直达病所,使浊气下降、清阳得升,以达 [2]鞠作泉.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86
定眩、止呕、聪耳开窍之目的。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1
从笔者的观察结果来看,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治
收稿日期:2012—08—16
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比单纯的针刺治疗疗效
浅谈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体会
张瑜1,邹 伟2人,于学平2,孙晓伟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通过对顽固性面瘫临床上常见病因病机的阐述以及对3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针药结合辨证施治
过程及疗效的报道,总结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证治运用法则,进一步探索当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
最优治疗办法,为此类疾病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药结合;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顽固性面瘫,临床上亦可称之为陈旧性面瘫,符合 l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期的诊断。这类疾 面瘫病初起总因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表不
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El常生活,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 固,风邪乘虚而入,痹阻于筋脉气血而发。《灵枢·经
了双重打击。目前国内城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 筋》日:“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本病
为38/10万人口,农村为26/10万人VI…。依据第4从性质上属本虚标实之症。然顽固性面瘫患者多因邪
版《神经病学》中对本病的论述,临床诊断标准为:患 气太盛,病久不愈,邪正交争,邪虽衰而正亦减,脏气过
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蹙额,眼裂增 伤,耗气伤血,失于调治,致气血两亏,临床上由发病初
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 期的本虚标实证转归为气血两虚证。还有部分患者素
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口』。本病一般自 体阳虚,加之感受风寒之邪,寒证13久,耗伤阳气而使
发病起7—10天症状达到顶峰,如治疗及时,一般2~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出现虚寒之象。面瘫患者中还
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遗留 有一些逾期未恢复者,为病久气滞,痰浊淤血壅阻于脉
任何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初病失治、误治或病 络,实邪难消,正气虽已奋起抗邪,然亦不达驱邪之功。
邪入中太深而缠绵不愈,治疗效果不佳,发为顽固性面 2证治运用法则
瘫。治疗上,面瘫病初期一般采取针刺配合西医抗病 2.1气血两虚型
毒、激素抗炎以及减轻局部水肿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其 症状:一侧口眼喁斜,多兼神疲体倦,语声低微,气
治疗一旦过了急性期而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痊愈,发 短乏力,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益气
展为顽固性面瘫,以上的治疗办法就很难奏效,同时单 血、濡养经筋。选方:当归补血汤化裁。药用:黄芪、当
纯的药物治疗亦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以辨 归、熟地、白术、党参、阿胶、白芍等。针灸取穴:以手足
证论治为前提,应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治疗办法往 阳明经为主,足太阴经、任脉为辅,并取病变部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