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基层电大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战略思考.docVIP

实现基层电大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战略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现基层电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思考 ——以临安电大为例 徐树根 李 震 赵建胜 一、电大创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大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百废待兴,大地回春。穷国怎样办教育?怎样解决人才匮乏,人才断裂的困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借鉴国外开放大学成功的经验,1979年亲自倡导建立中国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临安电大也应运而生,当时电大的办公室设在原教育局,教学场所开设在原临安机床厂内,1985年迁至青年路12号,占地面积13亩的现校址。1994年经省教委验收合格批准由工作站升格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临安分校,苕溪北岸的乱沙滩上矗立起一所临安人自己的大学,校舍达7千平方米,教职工由建校时2人增至现在的近40人。 忆昔抚今,80年代中、后期,电大年招生400余人,年毕业生达170余人,呈现出电大就学的第一波高峰;90年代中期,电大年招生达220余人,电视中专招生达385人,电大毕业生150余人,电视中专毕业生达300余人,呈现出第二波的高峰;2002年来,电大各类招生突破600余人,在校生持续保持2000人左右。开设文科、理工科、经济管理等30余个专业,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法律、金融、财会、建筑、管理、中小学教育等专业。近年来,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又与浙江大学远程教育、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绍兴文理学院等合作办学,实现了传统的远程教育向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转变,到目前止,共培养大专、本科毕业生2500余人,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曾记得,1986年10月中央电大副校长孙达、1991年5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分别来校考察,1987年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率团来我校参观考察。 25年来,电大发展路上的坎坷和辉煌,蕴含着电大人的辛勤汗水和收获喜悦。电大教育成果已成为临安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大教育对临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1)从培养人才的数量上看,25年来电大共培养了大专、本科毕业生2500余人,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仅用30余位教工,13亩土地的学校,培养了相当于大、中型高等院校一届的大学生。 (2)从毕业生分布的情况看,电大坚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针,电大毕业生分布在我市机械、电子、建筑工程、金融、财会、公安、交通、中小学、乡镇街道、各部委办局,扎根基层、深入民间,构成了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一部分。据 2002年我市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853人,其中电大毕业1549人,占总数的11%。 (3)从毕业生的人才档次看,电大毕业生秉承勤学善思、教学相长、自主学习的学风和后天的锤炼磨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不同行业的领头雁和佼佼者。其中,临安八大集团中就活跃着众多的电大毕业生,如天目药业董事长钱永涛、万马集团电子公司董事长陈微德,万马集团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全民、万马集团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楼华挺、天屹集团总经理马忠华、锦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海粟、鑫富集团副总经理周林群及“小巨人”企业国际层压板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涛,还有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业务中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担任市部委办局、乡镇的领导干部近50余人。 (4)从时间上看,改革开放之初至八十年代中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县域经济和基层中小企业人才甚为紧缺,电大以短平快的形式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据人事局统计,整个80年代(81-90年)普通高校毕业回临安的大专以上学历共848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429人,大专生417人),电大毕业生共683人,总计1531人,其中电大毕业生占44.6%。电大毕业生直接回原单位工作,起着拓荒者的作用,对于当时的人才断裂和空缺仿佛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露。 (5)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上看,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人员素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1986年始,从应届初中毕业中招收电视中专学生,为缓解我市高中入学难的矛盾和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已培养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每年为多种行业进行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特别近年开始为下岗职工开设了培训,有利提升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能力,缓解社会矛盾。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创新,使我校走出困境谋求新的发展 20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临安电大办学的困难聚起,学校规模逐渐萎缩。1999年至2001年两年中,招生人数仅电大这一块从230人减为零,电大在校生从474降为152人。学校经费拮据,硬件设施无力更新,教工人心不稳,电大发展陷入低谷。2001年10月电大新的领导班子在困难面前不畏缩,锐意进取,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谋求电大走出低谷迈向新发展的举措。 1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