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嬗变+新生——鲁迅留日时期思想伟大转变.pdfVIP

探寻+嬗变+新生——鲁迅留日时期思想伟大转变.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嬗变·新生 ——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伟大转变 研究生 荆亚平 指导教师 王吉鹏 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 鲁迅研究 中文摘要: 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发展演变对于全部鲁迅思想生成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理解它是进入鲁迅世界的关键。本文从动力、内涵、价值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思 想转变。动力论从广阔的时代背景、艰难的个人处境来发掘鲁迅思想转变的动冈; 内涵论突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在这一转变中所起的价值引领作用, 分别从“类”和“个”的角度来分析鲁迅思想的主要构成;价值论则反思鲁迅留 日时期思想转变对于当今文化转型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些论述的展开,同时展示 思想者鲁迅伴随这一思想转变所经历的探寻、嬗变、新生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主体性 文化哲学 文化转型 引 言 宇宙间任何生命体的长成均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人类思想的熔铸则更需要经过艰 难的淬砺。鲁迅之所以能以其深邃的思想照亮世纪天空的黑暗一角,并标志了一个民 族的觉醒和新生,与他“上天入地求之遍”的不息探寻,与他对人类史上各釉思想资 源的“占有、挑选”、“融合新机”,不断发生思想上的嬗变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并不 以思想家名世而又确实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想资料的伟大存在,解读他的思想 时,困惑再所难免,但以鲁迅为旗的一代一代学人却在这一条路上不断地尝试,他们 甚至为鲁迅建构了一个气象森然又参差错落的思想体系。各种学说仁智互见,但在论 及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转变对其整个思想生成所起的奠基意义时,却取得了普遍的认 同。许多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日本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先生将鲁迅的留学 时代称之为他的“前史时代”。伊藤虎丸则指出“鲁迅思想的骨骼,即使在他的‘前 史时代’也已具雏形。”【J1本文将视线聚焦于鲁迅留日时期思想,意在从动力、内涵、 价值三个方两(它们又内在地对应着鲁迅留日韶华中探寻、嫂变、新生三个人生阶段) 阐释这一重要转变,以期将一个伟大思想者曾有的“童年状态”剖示人前。 动力论——“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 借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这句话也许正可以概括鲁迅飘扬过海、东 渡扶桑留学的真正动因。他自己就曾说过“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 本来的”12]这是鲁迅生命中的第二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j1第一 次是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而饱受世人冷眼之后去了南京。两次出走均带有无奈的流 亡者的情绪。中国是安土重迁的民族,历史上除非遇上天灾、国难、人祸是绝不肯离 开故土、飘泊他乡的。鲁迅当时身处的中国正值近代外之被西方列强用残暴的手段敲 开闭锁的国门,内之清廷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腐败和野蛮交加,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滞。 传统的文明受到冲击“本根剥丧,神气旁皇”,【41天朝大国的迷梦难以为继。新的异质 文明又在中国寻不到滋长繁荣的生存土壤,于是中国命定似的进入了文明史上“青黄 不接”的时节。困顿会使人沉沦也能激人奋起,况且中国从来就不乏“硬脊梁”似的 忧国伤时之士,他们在“风雨如磐”的暗夜里思考着使国家摆脱厄运、走向富强昌盛 的新途,这其中,鲁迅的身姿是最为健朗醒目的一个。 如果说鲁迅的第一次“逃异地”是被窘迫的家境所逼,那么第二次决定走向日本 则更多出于救国拯民于水火的考虑。我们现在已无法想象鲁迅当日乘坐日轮“大贞丸” 号离开南京经上海转赴日本时的苍茫心境,但是可以断定的是,虽然他暂时离开了这 个令他深感绝望的伤心地,但赢弱贫病的祖国却一刻也没有走出他的思考。 鲁迅之所以选择留日是受当时留学日本热潮的影响的。海禁未开时,日本向被视 为“蕞尔小国”,是无足可取的,但甲午海战一役改变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的高涨声势下,清廷由上至下发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呼声。张之 洞通过对东洋和西洋的比较,得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 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 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己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q6403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