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 研究缘起: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案例1: 陈某,郭某,黄某,李某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李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李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郭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 案例2: 2004年11月26日晚上,犯罪嫌疑人何某、王某、谌某、黄某、童某在一起喝酒时,王某提出说去抢点钱来花,于是当天晚上将近凌晨时,上述五人外出寻找目标,来到湖里兴隆路正遇上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被害人林某,上述犯罪嫌疑人上前将林某的自行车踢倒,并将林某推倒,犯罪嫌疑人何某还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林某的大腿捅伤,五人抢了林某身上的一部手机和200多元现金,逃离了现场,被害人林某因被捅伤后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 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犯罪比例,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父母分居、离婚、再婚、服刑或一方亡故等情况容易对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发育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将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结构破裂和改变容易给子女打上极为有害的心理烙印,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有的还直接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父母离异→粗暴管教→家庭暴力 案例: 家住北京昌平的小军父母离异后,抚养他的父亲又娶妻成家,且对小军经常暴打,致使小军不敢回家,在社会上跟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结果,因犯盗窃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都将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遇上了犯罪时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而与之对立的则是过分溺爱。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特别在一些隔代家庭中,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1、网吧 我认为在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网吧的危害性最大。 案例: 17岁少年小新(化名) 两年前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后为偷家里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近年来通过网吧走上犯罪道路的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0%左右,而2005年蚌埠市人民法院所审结的近170名少年案犯中,因网吧导致的犯罪就有134人。 涉及“网吧”的犯罪案件已成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一个新特点,由它直接导致犯罪的占到青少年整个犯罪的70%左右,间接犯罪诱因几乎达100%。 著名的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目前,学校和家长把孩子学习成绩看得压倒一切,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一些专家指出,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很少愿意主动脱瘾,一般也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自愈”。将一个对网络严重依赖的青少年彻底拯救出来,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而对一些“问题孩子”来说,为了上网,迫使一些孩子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钱财。 尽管不少地方管理部门严格遵循“校园500米周围不准开设网吧”,但是500米以外呢?可以说,目前网吧已成为最让家庭、学校头痛和担心的网络“公害”,网吧已成为最不安全、最不适宜青少年去的地方。 2、交友不慎 案例 16岁的小张,2005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