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 纲 ·为什么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思路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抓手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 城市类型 全球职能城市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主要是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 构建多级带动国土空间的需要 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尤其是作为中心城市应有的集聚辐射功能,除了上述工业功能外,商贸、旅游、会展、居住、物流、教育、医疗等功能。 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区域范围,找准中心城市定位。 明确比较优势,找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载体。 明确政府、市场角色,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明确区域范围,找准中心城市定位 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建设的进程中要明确建设多大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不仅仅局限于行政区,要从经济区的角度考虑,同时考虑到经济区范围的变化性和模糊性。 * * 如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上) 贾若祥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区域室副主任/博士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理论介绍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以湖北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例 第一部分:有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般理论介绍 什么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什么是区域? “区域”源于地理学,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元。 一般来讲,区域是指一个空间范畴,往往是指按照一个或几个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定的具有一定范围而且是连续不断的空间单元。 区域的特点 区域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按照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划分层级不同的行政区;按照经济联系,可以划分大小不等的经济区;按照生态属性,可以划分类型不一的生态区。 区域有大小之分。区域可以很大,如亚太区域,GMS只是次区域;也可以很小,仅仅包括几个乡镇,如各县的经济区。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对于经济区域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具备行政管辖功能,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 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 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区域中心城市包括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深圳、成都、西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门户城市。包括国家的重要空港、海港、以及陆路口岸城市,是国家对外衔接的重要门户。 老工业基地城市。单一产业为主的工业类型城市,如冶金工业城市、建材城市、森林城市等。 矿业(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城市、有色冶金城市、黑色冶金城市、石油城市、森工城市等。 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或名镇120个。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重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 为什么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需求 构建多级带动国土空间的需要 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保护生态的需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需求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好的要素配置到好的区域,顺应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需要。 构建多级带动国土空间的需要 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利用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合作,1+12 保护生态的需要 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城市发展“内聚外迁”,点状开发,面上保护。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立足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和发展潜力,抓住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机会,推进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引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