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的奉献与牺牲.docVIP

聚焦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的奉献与牺牲.doc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焦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的奉献与牺牲 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梅洁《大江北去》 国家已决定2014年汛后调水入京,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将有8万移民迁往异地他乡。从2009年8月20日开始,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分期分批搬离家园。对于他们中的有些人而言,这已是第二次、第三次迁移了,他们把内心的痛楚变成无言的行动,把情愿和不情愿的离别,变为对国家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截至2009年12月8日,丹江口库区已有11批次移民迁往荆门、枣阳、宜城等安置点。未来三年,我市将有更多移民源源不断挥别故土。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要他们永远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一直在那里生存的土地,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向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 迁移之前,是心灵的挣扎 每一个移民,是18万分之一,背后是一段离土之愁。 团风县黄湖新区移民赵久富家中,几个围坐在一起的男人,忆起两年前的迁移前夜时,感伤、激动、哽咽,每每忘了手上的香烟,直到被燃烧的烟头烫了手指,才恍然被惊醒一般。 57岁的赵久富,是移民前的郧县安阳镇余咀村村支书。两年前,作为被划入第一批的外迁户,他一面要做其他外迁村民工作,一面要压制自己内心的挣扎。“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汉江边,烧的是山上的柴,吃的是自家种的粮,喝的是甘甜的山泉水,生活虽不富裕,但舒服又安心,突然要我们搬到千里之外的平原上,该怎么生存,会不会受当地人欺负,谁心里都没个底。”外迁前,存于他心中的这种顾虑,也存于余咀村其他外迁村民心中。 比故乡山水更难割舍的,是故乡的人、故乡的根。“祖坟都埋在屋后山上,亲戚朋友绝大部分在老家,这一走,根没了,亲戚朋友没了,我们要成‘六亲不认’的人了。”51岁的移民詹庆根说。他的母亲,在外迁前的一个月刚刚去世,葬在屋后山腰上。而赵久富的母亲,则住在郧阳县城,他这一走,一年也难得再见一次老母亲。 女人们比男人更难接受外迁,赵久富做通了村民们的工作,做通了自己的工作,却做不下老伴的工作。无奈之下,县里和镇里的几个干部来到家里,坐着不走,那天,老伴做了满桌菜招待客人,从不喝酒的她,自己端起碗,喝了一斤多黄酒,号啕大哭后,一跺脚,答应了外迁。 这些汉水河边的人们,如何在内心里不挣扎呢?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修丹江口水库,他们中很多人屡次搬迁,命运随搬迁而改变。丹江口市均县镇高家沟村移民谭大书,一生历经4次外迁与回迁,半辈子奔波…… 迁移时刻,是满眼的泪水 他们念叨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他们又用“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来安慰自己,当真正离开故土的时刻来临时,无论是柔弱的女人,还是铮铮铁汉,都无法忍住眼窝里的泪水。他们用最传统的仪式,来告别自己的故乡。 外迁那天,赵久富所在的郧县安阳镇余咀村、青龙村第一批移民,正式登车外迁,在离开家门前,人人掘起一袋土、装上一瓶水,割上一把韭菜根。“土是家乡土,水是家乡水,韭菜根是家乡的根,带上它们,是希望我们能在异乡扎根,服新家的水土。”赵久富说。 同村的詹庆根,带上一块老家的土坯,来到母亲坟前,烧一把纸痛哭一场:“妈,我们要走了,以后不能经常来看您了!” 家住山背腰十几公里远的青龙村51岁移民艾玉东,按照搬迁计划提前一天到集结点集合,离家前,他将自己的狗留在家中,登车那天,这条狗竟然游过汉江,独自跑了十几公里路,找到了艾玉东一家人,跟在主人跟前寸步不离,最后,艾玉东一家流着泪将狗带上了车。 丹江口市均县镇行陡坡村,几家人在登车前,仔细锁好家门,来到祖坟跟前,将钥匙埋进土里,泪如雨下……同镇罗汉村的柑橘种植大户闫金全,给自家56亩的柑橘林最后喷洒了一次农药,枝头上的橘子还是青果,临行前,他和爱人偎在一棵橘树前,久久抚摸着自家的橘树。 在他们共同的记忆中,每一趟外迁的大巴车队,在沿途经过的乡镇,都会有鞭炮和乡邻送行,只要鞭炮一响,只要车外的熟面孔一声招呼,车上人们的眼泪,便又忍不住涌出。 迁移路上,是无尽的回望 别了,汉水!别了,家乡! 那是一趟艰难的跋涉,那是一路无尽的回望,从鄂西北,到鄂东、江汉平原等地,近则300多公里,远则500多公里。 一批又一批的移民,背着行李踏上征途。“每一趟外迁的大巴车队,沿途经过乡镇,总会有乡亲放起鞭炮送行,只要鞭炮一响,只要车外的熟面孔一声招呼,车上人们的眼泪就又流出来了。”武汉汉南区东荆街移民点郧阳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肖自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唏嘘不已。 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旅程,憋在封闭的巴士里,那些很少出门的山里人不得不咬牙忍受。“有些人晕车,车一开就开始吐,还没走多远就昏过去了,但迁出时间是硬性要求,昏过的人,转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