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孝道的确立
谷树新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孝作为民族文化的因素之一,在
几千年的文明中居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赡养和
精神慰藉问题日渐重要,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孝道传统,多数人主张对其
批判继承。理清孝道的确立过程和原因是继承孝道精华的基础。
西周时期,孝已经大兴于社会之中,其最初多用来表达尊敬祭祀祖先的意义,
后渐渐偏重于对在世父母的奉养。孝本是源于血缘亲情,出自人们内心的意愿。
春秋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孝的事情
频频出现进而成为社会现象。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儒学大师孔子
为救世拯民,便立足于传统的思想观念,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构建了“仁”学
理论,孝作为这种道德哲学的基础初步形成理论框架,走向伦理道德规范。孔子
就孝与奉养、尊敬父母,保全身体,继承父道,丧葬祭祀,子为父隐等方面进行
阐释,从宏观上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战国时期,诸子围绕孝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予思学派在孔子孝论的基础上,
提出个人尽孝于双亲后才有资格要求子女孝敬自己,孝应当是内心的真挚情感,
这样的孝才是仁德的表现,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子思学派的论述
使孔子的孝论更加详细具体,进一步推动了孝的政治化,加强了孝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影响。孟子一派进一步阐述了仁和孝的关系,论证了孝存在的合理性,注
重孝道的推行和实施。曾子后学关于孝的论述较为具体,使孝道更加理论化、体
系化,孝道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更容易为人们付诸实施。致《孝经》成书时,
儒家的孝道在理论内涵上丰富完善,并实现了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儒家的提倡并没有使孝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
不仅儒家内部有不同看法,墨、道、法等其它学派对此也是议论纷纷。墨家认为
孝和忠、信等其他道德一样,没必要对其进行过多的赞美。道家认为孝是人们提
高道德修养的手段,仁和孝没有关系。法家认为孝不仅无助于国家的兴旺强盛,
甚至是国家贫穷削弱的根源。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借鉴秦亡的经验教训后,在治理国家时注重加强道德的
劝化,这为孝道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了将孝道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百姓的孝
观念,汉代借鉴了自古以来的各种重孝、劝民行孝的措施和方法:统治者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国家的政治导引:循吏的实践;高官厚禄的刺激;尊德、尚礼的
提倡;养老传统的弘扬;宗教祭祀的劝化;刑罚、法律的强制等。如此社会中逐
渐形成了重孝的思想文化氛围,孝道作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人们的重视。
孝道确立的过程中,其内涵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社会。今天,在丧失存在
机制的情况下,孝的内涵面临着再一次的扬弃,现代的主流文化要求孝道回归家
庭,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弥补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足。同时,传统的孝观念走
向道德伦理的过程为今天社会道德的重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孝道构建确立 伦理道德
Ⅱ
EstablishmentofChinesetraditionalfilial
piety
GuShu-xin
Chinesenationhasa andbewell
Abstract:Thecultureof longhistory established,
the the inthecivilizationofseveralthousand
filial occupiesimportantposition
piety
asoneofthefactorsofnationalculture.At will intothe
years present,Chinastep aging
of andthe consolationis
societySOO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