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译唐诗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研究生肖 涛指导教师邱望生
翻译研究的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
扮演的角色。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侧重以语言学为基础强调“原文中心”,
中国的翻译实践历来也同样以“忠实”作为翻译批评的基本标准,因此译
者的身份地位被定义为“仆人”,“隐形透明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
转向”,译者文化身份在“译语文化中心论”中得到了应有的显形。“翻译
从来就不是透明的”,译者有“目的”地对原文进行“改写”、“操纵”,在
译文中彰显出其主体性。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从哲学
层面上分析了主体性的概念及内涵,即主观能动性、目的性和受动性辨证
统一与主体性中。并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处于平
等交流的关系。重点以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了译者的主观
能动性在英译唐诗的具体翻译中的表现。唐诗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意合”
特征,对意境创造的美感意识往往重于对意义和逻辑关系的考虑,所以英
译唐诗最能明显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的能力,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作为读者、阐释者,
译者带有个体主体的性质。每个人的“期待视野”即审美观、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教育程度与生活经历等均不相同,他们有各自的“先结构”,
“先见”。所以,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首诗中的“未定点”、“空白点”具体
化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本。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意图,作为译作作
者的译者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所以译诗具有不同的诗歌形式。评价不同
的译诗不能以“忠实”,“对等”为唯一标准,而应该看译诗与译者的翻译
目的是否一致。通过不同译者的不懈努力,唐诗在西方读者群中逐渐普及
流传,获得了“延续的生命”。
引言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分析了传统思想和翻译观框架下忽视和遮蔽译者身份角色的缘
由。翻译价值低于创作,翻译的理想化标准如“动态对等”,“化境”,“隐
形”,还有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观都基于“原文中心”论,因此译者的
身份被定义为“仆人”,“译匠…‘隐形人”等。
第二章介绍了基于“译文中心”论的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如“目
的论”,“多元系统论”,“操纵改写学派”,“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译入
语文化取向彰显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从而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
了理论声援。
第三章首先从哲学层面上讨论了主体性的内涵以及主体间性。然后从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视野,论证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未定性”,“具体化”,“期待视野”,“隐在读者”,“先在结构”,“视
域融合”等概念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从翻译唐诗的具体过程为切入点,从实例上论证了译者的主体
性。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和“先在结构”,对原诗的“未定
点”有不同的具体化,因此产生不同的译诗。另外译者翻译的目的和意图
不同,也产生带有译者个人风格的译诗。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 主体性 阐释学 接受美学 唐诗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in Poems
SubjectivityTang
and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Major:Foreign
Tao Wangsheng
Supervisor:Prof.Qiu
Postgraduate:Xiao
ofthefundamentalishowtodefine
Intranslationstudies,on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