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诊断与治疗及部分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IC的诊断与治疗 及部份进展 3、红细胞形态 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 ①内皮素1↑,与病灶平衡。(ET-1) ②血栓调节蛋白(TM)↑,反映预后。正常值19.8±2.6 ng/ml。 5、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检测: 血小板α-颗粒胰蛋白-140,正常值10±4.5 ng/ml,DIC↑。 6、反映凝血系统活化的检测: ①凝血酶元片段1+2,正常值ELISA:0.37-1.11nM/L ,RIA:1.97±0.97nM/L,反映凝血酶生成和高凝状态。 ②纤维蛋白肽A(FPA):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标记物。RIA法: 2.16±1.94 ng/ml。 ③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早期诊断(亚临床)。 7、反映抗凝系统活化: ①??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反映凝血酶产生和AT —Ⅲ的消耗。 ②蛋白C活化肽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Wada认为其升高预后较好。102±18.5pg/ml。 8、纤溶与抗纤溶活化的检测: ①?? D—D。 ②??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ELISA8.5±4.3 ng/ml。RIA:154.4±21.2 ng/ml。 ③??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反映纤溶活性。0.2±0.2 mg/L。用于DIC和pre—DIC。 (六)蛋白C浓缩物: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产生及加速纤溶活性。用法:活化蛋白C:5000—10000u/d×2天。 (七)重组水蛭素。 (八)凝血抑制剂: ①?? 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减少内毒素引起的凝血酶生成。 ②?? C1抑制物:FⅫa的抑制作用。 ③?? 已酮可可碱。 ④??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抑制内毒素诱导的TNF产生。 抑肽酶:易致广泛血栓形成,应与适量肝素联用。 【治疗 】 (二)右旋糖酐40:500ml静滴×3—5天。1000ml/d。 (三)复方丹参:20-40ml+200mlGS静滴,2—3次/d×3-5天。 (四)AT—Ⅲ:与肝素合用,增加疗效。1500~3000 U静滴,2-3次/d×5天。如无AT—Ⅲ,可用血浆代替,1ml血浆含2UAT—Ⅲ。 (五)抗血小板药: 潘生丁:400mg/天,分三次。 阿斯匹林:50~250mg,2次/天~3次/天×5~10天。 噻氯匹定:0.25,2次×5~7天。 * * 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继发纤溶亢进的综合症。 【正常止血机制】 血小板机制:血管受损→内皮下基底膜暴露 →pt粘附→pt聚集→pt血栓(10分钟达到最大值,形成白色血栓) 血管机制:血管损伤→血管收缩(30秒) 凝血机制: 激肽酶————激肽酶原 组织损伤 ↓       ↑         ↓ Ⅻ 异物表面  Ⅻa(接触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 ↓        ↓Ⅹa Ⅺ Ca++ Ⅺa Ⅶ       ↓   Ⅹ ↓ Ⅸ Ⅷ.Ca++ Ⅸa  → ← Ⅶa Ⅹa ← AT— 3 ⅤCa++pl ↓   ↓ 凝血酶原PT 凝血酶T T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