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 坚.pptVIP

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 坚.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刘 坚 ncctlj@ 新课程十年回顾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7月——2006年) 第五阶段:???!!! 阶段(2007年——) 在全国范围内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重 要的发展历程—— 激动、兴奋; 困惑、苦恼; 论争、反思; 理性、行动。 “关于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14份调研报告和 60 余份分报告,涉及对全国400多名地市县教育局长的专题调查和 委托国家统计局 对 7 万多名学生、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展开大讨论。 对五年多来新课程实践的评价 “这次课程改革既注意继承我国的教育传统,又合理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发掘青少年的兴趣和潜能,保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 [案例1] 本项目对国内部分14—15岁中学生数学 学习状况做了两项调研:试题测试和问 卷调查。并对调研结果作了多方面的比 较性研究。 该项目成果在美国NCTM年会(2007)上 做了90分钟的小组报告。 项目组主要成员 Dr. Zhonghe Wu, National University Dr. Shuhua An,Long Beach,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r. Gerald Kulm, Texas AM University 资料:中美学生在四类任务上的表现 [案例2]香港大学资助局项目 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 透视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2005~2008 倪玉菁 香港中文大学 李 琼 北京师范大学 蔡金法 美国德拉华大学 侯杰泰 香港中文大学 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程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与计算能力? 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及应用意识? 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良好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是否缩小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促进了学生发展的平等性? 回顾并重温课程改革六大目标,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 面对具体的课程标准、面对各版本教材、面对一节节课堂、面对一天天的作业、面对一份份的试卷,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得多与少,技能训练得快与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处于边缘状态; 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学生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更不要说综合实践活动、技术、体育、艺术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询问你周围任何一位中学生,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用在做语、数、外等练习上,不是吗?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遏制,但是老师们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十分普遍,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安心于达到基本要求的人仍然是少数,甚至会背负着“不负责任”的压力;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也并非随处可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那90%以上的“日常课”,“自主合作探究”可能烟消云散; 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的理念被大家普遍接受,然而“成长记录”一阵风过后,在多少学校留下了印记,是成为了历史,还是成为永恒?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统考、统测,试题中有多少成分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结果按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普遍消失了吗?还是相反?! 三级课程管理给地方、学校带来了活力,但是有多少学校、有多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起了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机制吗?有了较强的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吗?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课程处有500多位专门从事课程编制、管理、研发的人员,内地哪一级组织有一批专职的人员?全内地专门从事课程发展的专职人员有几位?面对2亿3千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尽到责任了吗? 今后一段时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