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第一节 城镇发展及城镇化特点
一 城镇发展巴州城镇发展的历史悠久。从其城镇的发展历史看,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
1、城镇的萌芽期
西汉以前,南疆已经有城邦国家出现,如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和危须等“城国”和“行国”,这些“城国”和“行国”可视做早期绿洲城镇的雏形。其中,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戒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等十一国即在今巴州境内。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并筑有埒娄城(今库尔勒境内),员渠城(今焉耆境内)城镇规模如表3-1示。
在这一时期,巴州城镇表现出如下特点:城镇分布环塔里木盆地为主;西汉设立行政都护府后,城镇在性质上表现出以行政管理为主和集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二重性。
表3-1 西汉时期巴州地域城廓诸国概况
序号 国名 都城 今地名 人口数
(人) 驻兵数
(人) 经济活动 所在河流及流量 1 楼兰 扜泥城 若羌县北 14100 2912 游牧 若羌河下游 2 且末 且末城 且末县北 1610 320 农牧 古车尔臣河下游 3 小宛 扜零城 且末 1050 200 农业 喀拉米兰河 4 尉犁 尉犁城 库市东北 9600 2000 农业 5 乌垒 乌垒城 轮台策云乡 1200 300 农业 6 渠犁 渠犁城 库尔勒西 1480 150 农业 资料来源:张小雷,《塔里木盆地绿洲型城镇的历史演变类型划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2、城镇的形成期
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形成焉耆龙氏王朝。时除已有城镇之外,并新建有爵离城,复国之后的乌垒城(乌垒国都城)。
东汉时期,城镇形态表现有两种:一是军事兼屯垦性质的城镇,二是地方政权性质的城镇。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同样的管理体制。
唐代初期,巴州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内地军民的迁入进一步促进了绿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丝路沿线城镇商业经济的繁荣,焉耆城成为当时安西都护府下的四个主要城镇之一,并在唐显庆三年(658年)置焉耆都护府。
在这一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沿线建城池、设驿站、修烽燧、兴水利、屯田地,许多小城邑相继出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等级结构,初步格局业已形成。从城镇的功能上看,大部分城镇功能已趋于多样化,城镇除以政治、军事、交通功能为主外,还具有经济、文化与贸易的中心功能。
3、城镇的成熟期
明清时期,巴州城镇逐渐进入成熟期。1759年清王朝一统新疆之后,以“军屯、民屯、犯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发展。1884年新疆建省道府州县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巴州城镇体系的结构层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置尉犁县、1902年置轮台和若羌两县)。
民国时期,1913年置焉耆县,1914年置且末县,1939年置和静县与库尔勒县,1946年置和硕县,1948年库尔勒县设1镇3乡(库尔勒镇、民治乡、建新乡、永安乡)。这一时期,小型城镇数量进一步增加。除却建国之后增设的博湖县外,以上格局基本奠定了巴州现代城镇的空间格局。
此时,巴州地区的城镇具有以下特点:因政治军事的需要而设立的城镇;移民屯垦所形成的屯垦中心;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所形成的物资集散中心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巴州前工业时期的城镇化过程。
1954年巴州成立初期,仅有城镇1座(焉耆建制镇),和静、特吾里克集镇2座。1955年有城镇人口3446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7.4%;稍有规模的焉耆镇,城市道路仅4条,总长不过4000米,且均为土质路面。1960年,巴州的建制镇增加到4座,分别是焉耆、库尔勒、团结1982年更名为轮台镇、尉犁,1990年巴州已有一个设市城市库尔勒市还有10个建制镇,分别是焉耆、和静、巴仑台、特吾里克、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依吞不拉克、且末。全州城镇人口36.64万人,占到总人口的43.38%。2006年末,巴州拥有城镇24座,其中设市城市1座,建制镇23座,包括8座县城。设市城市为库尔勒市,建制镇中的八县城为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特吾里克、博湖镇。非县城建制镇有塔什店、上户、轮南、群巴克、阳霞、西尼尔、依吞不拉克、七个星、永宁、四十里城子、巴轮台、巴润哈尔莫墩、哈尔莫墩、罗布泊、本布图镇等15座。
可以看出,巴州早期的城镇大多出于政治、军事的目的,如“行国”和“城国”,它们的产生是统治阶级为保护其自身利益,防御敌方侵袭需要而兴建的;但也有一些集市随着交换的经常化,交易地点逐渐固定并日益壮大,形成了城镇的经济职能(如唐时焉耆城);随着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城镇与其外围腹地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流发生着多种联系,外围地域通过农产品、劳动力、市场、土地资源等为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城镇并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渐为区域中心,成为区域政治、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