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湖底硬粘土沉积记录揭示的古海岸带环境特征——付苗苗
基于揭穿湖底硬粘土SC6孔(31°13′11.7″N,120°50′06″E,总长18m)开展了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包括粒度(80个)、磁化率(160组)、粘土矿物(13个)、地球化学(27个)、有孔虫(18个)等(图1)。
SC6剖面各环境指标曲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澄湖湖底第一硬粘土层也是风成的,其中硬粘土上部的暗绿色层比下部的黄褐色层经历的风化作用更强。同时,有孔虫指标显示在末次间冰期澄湖所在的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
该剖面0-800cm段主要由细粉砂、中粉砂、粘土组成,其次为粗粉砂,砂含量很少,为粘土质粉砂。磁化率平均值为8.12×10-8m3kg-1。粘土矿物由伊利石、1.4nm矿物、高岭石、蒙皂石组成,其中1.4nm矿物包括绿泥石、蛭石以及绿泥石/蛭石混层矿物。常量元素主要由Si、Al、Fe、Ca、Na、K、Mg组成,其中SiO2、Al2O3和Fe2O3三者的含量之和占70.36-87.67%,呈显著的富硅铝铁。微量元素主要由Mn、P、Zr、Rb、Sr、V、Zn、Pb组成,其中Mn、P、Rb三者的含量最高。在700~800cm处,有孔虫数量最多,平均达3923粒/50g,向下逐渐减少,平均298粒/50g,其中700~710cm段的有孔虫数量最多,为4646粒/50g。
二、湖底古河道充填沉积记录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信息——史凯
SC1剖面岩性、粒度、有孔虫、年代数据综合图
通过对SC1剖面岩性、粒度、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孢粉数据探讨了苏州澄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整个剖面粘土(<4μm)的平均百分含量为21.66%,粉砂(4-63μm)为56.74%,细粉砂主导了粉砂粒级砂(>63μm)的平均百分含量为21.6%。SC1剖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9.61-154.99μm,平均值为37.99μm。整体上来看,从底部向上平均粒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根据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参照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岩性特征,兼顾到后面分析的微体古生物特征,可将剖面自下而上分为层层经过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通过对SC1剖面岩性、粒度、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孢粉数据探讨了苏州澄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研究晚更新世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或者是较大规模的海水倒灌),一为晚更新世末期,一为全新世中期。第一海侵层有孔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二海侵层,且个体极小、属种较为简单,说明全新世海侵较之晚更新世海侵势力要弱、波及范围小。岩性特征、粒度组成、有孔虫属种组合特征等指标体现出沉积环境演变的一致性:湖海通道(12.9~10.9m)——滨、浅海亚相(10.9~8.9m)——河流、淡水湖沼亚相(8.9~6.7m)——滨、浅海亚相(河口湾亚相)(6.7~4.65m)——湖海通道(4.65~1.45m)——淡水湖沼亚相(1.45~0m)。(1)晚更新世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或者是较大规模的海水倒灌),一为晚更新世末期,一为全新世中期。判断两次海侵时期的依据是:该孔晚更新世末期海侵具有特征属种——施罗德假轮虫,据汪品先、闵秋宝等研究认为施罗德假轮虫出现在晚更新世地层中。全新世中期海侵有孔虫丰度最大值位于4.95m处,而4.86m处有一14C测年显示时间为6955±50aBP(BP为距1950年的年代),这一时间与前人对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的研究结果相当吻合。(晚更新世末期的海侵有待14C测年的印证)
(2)岩性特征、粒度组成、有孔虫属种组合特征等指标体现出沉积环境演变的一致性:湖海通道(12.9~10.9m)——滨、浅海亚相(10.9~8.9m)——河流、淡水湖沼亚相(8.9~6.7m)——滨、浅海亚相(河口湾亚相)(6.7~4.65m)——湖海通道(4.65~1.45m)——淡水湖沼亚相(1.45~0m)。
(3)两次海侵的比较(从有孔虫数量、个体大小、属种组合等方面来体现):第一海侵层有孔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二海侵层,且个体极小、属种较为简单,说明全新世海侵较之晚更新世海侵势力要弱、波及范围小。
(4)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000年),频繁发生海水倒灌事件,并无大规模的海侵发生。流域性洪水加之频繁海水倒灌事件可能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但并未造成良渚文化灾难性的毁灭。
整个剖面粘土(<4μm)的平均百分含量为21.66%,粉砂(4-63μm)为56.74%,细粉砂主导了粉砂粒级砂(>63μm)的平均百分含量为21.6%。SC1剖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9.61-154.99μm,平均值为37.99μm。整体上来看,从底部向上平均粒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根据粒度参数变化规律,参照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岩性特征,兼顾到后面分析的微体古生物特征,可将剖面自下而上分为层层各粒度参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