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
【内容提要】政治极化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有持续增强趋势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选举政治、国会运作和公共政策制定,同时对美国政治极化的研究亦存在颇多争议。美国的政治极化可分为政治精英和公众两个层面,两者的逻辑关联点是美国选举体制赖以存在的政治地理的区块划分,在总统大选中表现为以州为基本单位的选举人团体制,在国会选举中表现为以选区为基本单位的议席竞争体制。以此为基础,政党和公众作为双向施动者共同构建了美国政治极化的三个基础性生成机制和两个反向生成机制。虽然美国人口结构变化与限制政治献金的立法进展可能使美国政治生态在未来发生回调,但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公共媒介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可选择性、社会运动的冲击、共和党安全选区的增加等因素使得美国政治极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美国政治极化的持续,要求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应考虑美国国内政治特点,加强与美国民间的交流,并对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回归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关键词】政治极化 层次界定 生成逻辑 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何晓跃,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党校助教
【中图分类号】D7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1-00103-18
政治极化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有持续增强趋势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选举政治、国会运作和公共政策制定,这在政治学界已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关于美国政治极化的研究亦存在颇多争议,争议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关于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政治极化可分为政治精英和公众两个层次,目前美国政治精英的极化是获得普遍承认与论证的事实,但公众中是否存在极化则没有统一的结论。二是关于政治极化中政治精英与公众之间的关联逻辑。目前美国的绝大部分政治精英(立法、行政、司法体系中的民意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问题在于:如果公众的党派意识形态趋向极端(持自由派立场与保守派立场者居多数,中间派与温和派居少数),那么极化的选民基础通过选举体制产生极化的政治精英群体合乎逻辑;但如果公众整体并不存在极化,而事实上当前美国公众的党派意识形态也处于温和区间(下文中会对此进行论证),这就造成美国政治极化存在表征“矛盾”,即未极化的选民群体如何产生极化的政治精英群体,且极化的程度得以加强与延续? 本文拟在对美国政治极化进行层次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生成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启示。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
层次界定的核心在于对美国政治精英与公众两个层次上是否存在政治极化现象作出判断。其中,政治精英的极化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证明,但公众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极化现象则存在很大争议。就目前看,美国公众整体并未出现极化,但区域范围内其党派意识形态的同质性存在加强趋势。
(一)政治精英的党派意识形态趋向及其依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上由原来互有交集开始走向分裂,共和党内持中间、温和派立场的政治精英持续趋向保守派立场,而民主党内持中间、温和派立场的政治精英持续趋向自由派立场,这种趋势导致两党在国会中纷争不断。
第一,两党意识形态趋向的量化评估。一是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分裂日益扩大。美国政治学界主要用提名分(DW-NOMINATE Scores) 的绝对值差值作为衡量两党意识形态分裂间距的主要依据。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互有交集,中间及温和派议员在国会中视立法和政策本身进行投票,而非完全以党派划界。第82届国会(1951—1952年)小于0.05的提名分差值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亦相符,但其后历届国会的提名分差值开始扩大特别是在90年代后的国会中被急速拉大,第111届国会(2009—2010年)的提名分差值达到0.26。二是两党内部意识形态的同质化逐步加强。衡量同质性的程度,美国政治学界主要用提名分的绝对值作为主要依据。2010年时,美国共和党人在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提名分绝对值分别为0.91和0.92,民主党人分别为0.97和0.93。
第二,两党意识形态极化的外在表现。意识形态的极化导致两党在国会运作中按党派划界,其主要表现是一党的多数反对另一党的多数。两党在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税率、财政赤字、外交政策等方面本有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分歧,在极化背景下,其在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比以往更经常出现一党多数反对另一党多数,奥巴马政府推动医疗改革方案在国会通过时无一共和党议员支持是最佳例证。衡量国会中一党多数反对另一党多数的趋向和程度可用党派团结投票分(Party Unity Scores)作为依据。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两党的党派团结投票分都比较低,但之后该数值逐步上升,到90年代后达到峰值:1970年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党派团结投票分为60%和56%,然而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政府与市场关系论.doc
- 转型中的中国犯罪论体系.doc
- “2013年区域家电零售优秀企业”参选企业展播.doc
- 关于建立健全集约利用工业用地的制度和机制研究.doc
- 楼宇自控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中心”实现机电设备集成控制.doc
- 论婚姻家庭住房权的优先保护.doc
- 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doc
- 责任金融:将原则付诸实践.doc
- 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研究.doc
- 论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的界分.doc
- 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研究报告.docx
- 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模式:2025年增强现实(AR)在旅游娱乐活动中的应用案例报告.docx
- 数字孪生在汽车制造业实施策略与效益分析报告(2025版).docx
- 中药新药研发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与市场前景展望.docx
- 医疗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2025年创新改革路径分析报告.docx
- 内镜医疗护理安全课件.pptx
- 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在医疗行业市场细分中的应用研究报告.docx
- 网红经济2025商业模式优化:可持续发展与消费者满意度研究.docx
- 数字孪生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2025年生产线智能化与效益报告.docx
- 数字孪生在照明设备制造领域的2025年实施策略与效益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