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引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生产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纤维素资源,全球每年产生的纤维素高达1000 亿t,中国农作物秸秆量达到6 亿t,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 亿t,这些纤维素,除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部分通过简单的焚烧方式利用,利用率极低,在浪费能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纤维素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缓慢。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微生物作为处理纤维素的一种手段,由于其对环境危害小,且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纤维素降解机制的研究、纤维素高效分解菌种的选育以及纤维素分解酶类的研究成为热点。
1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 糖苷键结合起来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的分子量为1. 5~ 1. 84×106, 相当于11 300 个葡萄糖残基, 这些纤维素分子以氢键构成平行的微晶束, 约60 个为一束。纤维素主要由结晶区和无定型区两部分组成。结晶区结构致密,葡萄糖没有游离羟基,纤维素酶不易侵入到内部发挥降解作用 ,而无定型区结构比较疏松,很易被微生物降解。迄今为止, 已发现固态下纤维素存在着五种结晶变体, 即天然纤维素(纤维素Ⅰ)、人造纤维素Ⅱ、Ⅲ、Ⅳ 和纤维素X, 这五种结晶变体各有不同的晶胞结构, 并可由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Raman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别。
2 纤维素降解机理研究
有关纤维素降解机理的研究有很多,但纤维素酶将天然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的细节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关于纤维素的降解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C1-Cx假说
1950 年, Reese 等曾阐明没有一种纤维素酶生产菌能生产出分解棉花中的天然纤维素的酶, 但发现有的菌株生产的酶能分解膨润的纤维素或纤维素诱导体等非晶体性纤维素, 因而提出了由于天然纤维素的特异性而必须以不同的酶协同作用才能分解的C1-Cx假说,其基本模式可以表述为:
该学说认为,C1酶首先作用于结晶纤维素,使形成结晶结构的纤维素链开裂,长链分子的末端部分离,使其转化为非结晶形式,从而使纤维素链易于水解;Cx酶随机水解非结晶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衍生物和葡萄糖的β-1,4-寡聚物;β-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水解成葡萄糖。
2.2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普遍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纤维素降解是由EG(内切葡聚糖酶)、CBH(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和CB(纤维二糖酶或β-葡萄糖苷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酶反应的顺序机理:内切葡聚糖酶首先进攻纤维素的非晶区,形成外切纤维素酶需要的新的游离末端,然后外切纤维素酶从多糖链的非还原端切下纤维二糖单位,β-葡萄糖苷酶再水解纤维二糖单位形成葡萄糖。
2.3 原初反应假说
在对褐腐菌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褐腐菌降解结晶纤维素的早期阶段纤维素的机械强度大幅度降低,但只有极微量的重量损失和很少的还原糖生成。这与纤维素酶解时的聚合度降低而还原糖增加现象明显不同,因此Coughlan提出了结晶纤维素降解的多步骤学说(Multisteps),该学说认为原初反应即无序化反应使纤维素的结晶状态发生改变,更便于随后的纤维素[EG,CBH,GE]水解。
2.4 其他理论
2002 年山东大学的高培基[8]概括纤维素酶降解机制及纤维素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时,提出了新的纤维素酶降解模式。该模式认为纤维素降解是由纤维素聚合物分子链的解链和其糖苷键的水解(解聚)先后发生并同时反复进行的过程所组成。前者起始于纤维素酶分子对纤维表面的吸附,导致了分子链间氢链断裂和单一基元纤维的分离,造成纤维素聚集结构态的改变,是降解过程的限速阶段。后一过程水解单一基元纤维链的糖苷键,使其断裂,形成可溶性糖类,对解链也有协同作用。
3 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许多微生物、植物及昆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均有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近年来已发现的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就超过了200 种, 主要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
3.1 真菌
降解纤维素的真菌有很多,如木霉属(Trichoderma )、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根霉属(Rhizopus)、漆斑霉属(Myrothecium)、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毛壳霉属(Chaetomium)和脉孢霉属(Neurospora)等。其中,很多纤维素降解真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菌丝, 菌丝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植物角质层的阻碍,紧紧依附和穿插在纤维物质上, 增大降解酶与纤维物质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降解速率。如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doc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定稿).doc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_模板.doc
-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doc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和谐发展初探.doc
-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及模板.doc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案例.doc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doc
-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doc
- 2025年成都市玩偶生产荧光涂鸦互动玩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海绵生产用于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地透水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体操鞋企业团建运动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溶洞极限运动(速降)场地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涵洞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扎带安全防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牦牛育肥产业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旅拍宠物陪伴拍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进口食品节庆主题快闪店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洗选厂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