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与死刑控制.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年犯罪与死刑控制   [摘要]   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为此,我国一直都秉承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在防范以及刑罚适用上都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现象来加以控制。药家鑫案随着对药家鑫死刑的执行而落下帷幕,但是对此产生的反思并不应该就此停止。他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他也被国家以正义之名杀了,中国的法治就此前进了吗?药家鑫案是在一个公平的舆论环境下经行审判吗?单个自然人的理性选择不等于理性的选择,更不等于符合整个社会的理性选择、符合历史发展人类进步的理性选择。笔者不赞同对于药家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不仅关乎死刑的存废、民意对司法的影响而且还关乎着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药家鑫案;预防与控制   一、青少年犯罪原因探析   犯罪学中的青少年一般足指己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有一大部分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特殊弱势群体的犯罪,这类犯罪与青少年本身特殊的心理、生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于犯罪成因的探讨,最早的解释是:魔鬼或超自然的力量控制了人,使其产生犯罪行为,直到欧洲中古世纪仍抱持这样的想法。“人之所以犯罪,是趋利避害本能作用的结果;在利与害面前,人在‘利’的诱惑下去犯罪,在‘害’——刑罚的威慑下不去犯罪,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是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理论[1]。19世纪以来,人们开始使用“科学方法”来探讨犯罪的成因——展开了“实证犯罪学”的研究潮流;认为犯罪必有其原因,或来自生理缺陷,或来自心理问题,或来自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自由意志所能控[2]。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等层面。有关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不同学科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遗传和生物学从遗传、体格类型、荷尔蒙或生物化学成分失调、脑部受损或脑功能失调、染色体异常等观点来解释。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的行为的本质是社会性,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观点来解释犯罪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具体而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教育家庭结构的残缺和父母疏于监护、家庭教育不良。再者学校教育不善,学校是第二课堂,它承担着文化传播、社会一体化、个人发展、筛选和发掘个人潜能等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心理教育缺乏;德育工作不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是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药家鑫被告人年仅21周岁,至案发前一直处于校园生活之中、处于众所周知的且更具典型的一个被教育逼迫、家长望子成龙重负之下的莘莘学子。长期以来都高负荷的生活在考试、升学、夜以继日的钢琴训练、考级等等枯燥简单的环境中,加之其性格内向,与社会接触甚少。因为学习、就业等压力问题,及其对未来的彷徨和忧虑,被告人心理上承受着负担,在案发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心智并不成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抑郁的状况,不良情绪郁结,存在明显的心理缺陷,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弱于常人。这些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酌定量刑因素。像我们大多数孩子们一样,他无力抗争,更无处诉说。   虽然这些情况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乃至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切决不是他今天犯下如此严重罪行的理由,但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他一个人的不幸,难道不能够引起我们的警醒,不能让我们怜悯、同情、关心、挽救并宽恕他吗?至少不一定要置于死地,事实上我们要挽救的其实是这一代人。   二、青少年犯罪刑罚应区别对待   (一)刑罚与青少年犯罪   罗斯认为,社会的进步取决于社会如何在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为了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必须有控制机制。而对于多数社会成员而言,刑罚风险的主观预期应当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人们担心犯罪行为会带来严厉的刑罚后果,因此他们大多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由此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下。青少年犯罪的控制显然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据社会控制理论,行为正常的青少年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律,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以此个案为视角,笔者认为,在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上,我国刑法应当遵循和贯彻刑法谦抑原则,即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应当完全取消死刑对青少年犯罪的适用,更不意味着我国最好应当放弃对青少年犯罪施以刑罚。   从犯罪经济学的立场出发,刑法最好是能够完全发挥其犯罪预防作用且是“威而不猛”、“凶而不狠”的,因为毕竟刑法应对犯罪的最经济模式是仅借助其强力威慑就能够避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