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观的转变与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doc

论知识观的转变与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知识观的转变与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   摘 要: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哲学领域当中知识观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变过程,以及后现代知识观确立的背景和主张,进而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知识问题、教育理论问题及教育改革主张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01-04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关涉知识是什么,知识的性质、范围、属性、种类等问题的观点的总和,是哲学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关于“什么是知识”这样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学术领域也很难达成共识。罗素在《知识论:1913年手稿》(theory of knowledge: the 1913 manuscript)中无奈地说“知识”是“高度模糊”的字眼,“无法精确”的用语[1]这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它既是认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理论中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明晰知识观的演变历程是理解教育改革与进行教育研究的前提。   一、传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知识观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展开了对知识问题的研究。古希腊哲学最先致力于对世界本原的探究,处于本体论(ontology)阶段,对世界本原的研究和争论引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反思,“人到底是怎样认识世界的”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的研究随即展开。柏拉图(Plato)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经过确证的真实的信念”。由此他认为“信念”“真”和“确证”为知识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陈述、命题或意见才能被称为知识。在柏拉图这里,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知识就是真理,所有的感觉经验都不能构成真正地知识。因此,他认为只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真理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柏拉图对于知识的看法被认为是理性主义知识观的最初源头,这种知识观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认同。其中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儿(Descartes,R.)在对感觉经验可靠性的怀疑程度上,要比柏拉图更为彻底。柏拉图说:“‘雪是白的’是非常模糊的”;笛卡儿则说:“‘我感觉我穿着睡衣坐在火炉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有时这只是我在做梦,真实的我却赤身裸体躺在床上。”笛卡儿不仅像柏拉图那样怀疑感觉经验,就是柏拉图认为是真正知识的数学知识,他也认为是值得怀疑的[2]。作为怀疑者,是不能怀疑他在怀疑,因而他存在着。这也就是笛卡儿那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惟一不能怀疑的是“我”作为一个“思想者”的存在。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等人也都强调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他们都认可知识构成中先验知识的存在,形成了西方知识论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者认为只有理智形成的“理念”和“洞见”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感觉”而产生的“经验”是不确定而卑微的。但是理性主义者通过思维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很难找到现实的依据,与理性主义并肩的经验主义的知识观则不同,他们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经验主义知识观的最初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里特(Demokritos)。经验主义知识观在16―17世纪由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洛克(John Locke)给予了最为集中的阐述。作为现代实验科学鼻祖的培根主张通过归纳法和实验法探询经验科学发展的道路,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思想的权威。培根认为应该摒弃长期以来控制人们思想的四种“假象”――“部落假象”(idols of the tribe)、“洞穴假象”(idols of the cave)、“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 place)和“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er)[3]。培根认为这些称为“假象”的预设观念的存在,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冲破这些消极的观念才能获得真知。培根认为只有遵循自然,剔除各种偏见和假象,在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知识,才能真实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一样,而后天“这样多的东西是从那里来的呢?我的答复是一句话――从经验得来。[4]”表明感觉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洛克并不否认理智的作用,但是他认为思维的材料和方法首先来自经验,人类的认识是从个别现象的感知经由归纳的途径逐渐获得对一般原理的认识。   经验主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