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文学经典遭遇消费时代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正当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文学经典阅读挨过了政治的坚冰期,开始受到读者与文学专家们热情洋溢的赞叹、评析与吟味时,消费文化的盛行又让它们遭遇了一场严酷的阅读劫难。在消费时代汹涌的大潮下,这些文学经典被颠覆得体无完肤。本文试图以《荷塘月色》为个案,讨论文学经典阅读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那就是从文本出发,在符合文本语境的前提下进行文学视角的阅读与剖析。这才是对待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文学经典的科学的阅读与赏析方式。
关键词:《荷塘月色》消费时代颠覆阅读多元有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经典,创作于1927年,最早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上,迄今已有八十余年了,这八十余年来它被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阅读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初生的它尚显幼稚的文学性阅读正待深入;五六十年代中国特定的政治背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阅读方法,读者用政治、思想标准检验它,艺术阅读开始隐退,政治阅读成了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阅读方式。其中短暂的政治松懈,让《荷塘月色》的阅读得以继续深入。好景不长,十年浩劫的到来让一切都变成了遥远的梦。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里,摆脱了政治文化的束缚,读者的阅读也变得自由开放,多元解读的时代来临。读者从《荷塘月色》中读出了女性美,读出了作者的品质高洁,甚至读出了性……正当它受到读者与文学专家们热情洋溢的赞叹、评析与吟味时,消费时代来临了,消费文化的盛行让文学经典阅读遭遇了一场比五十年代的政治风霜更为严酷的考验,它们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被颠覆了,它们久已为人们熟知的形象与主题被戏谑地重写与恶搞。我们看到,在这一阅读的历史过程中,读者的权利似乎总是倾向于不断地越界,以自己当下的阅读视界去重新涂抹与重构作品——无论这种视界是出于某种极端化的政治理念还是出于某种特定学派的学术观念或者是充满娱乐欲求的嬉戏态度。而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阅读才是合法阅读,在文学阅读中读者权利是否是无限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一、消费语境下的颠覆阅读
20世纪末期,我国进入了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以调侃、嘲讽、恶搞等使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得到暂时摆脱。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思考成为了阅读的第一需要,这使消费文化成为一种以大众为猎物的市场文化。
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遭遇以“市场、俗、大众”为特征的消费文化时,必然要遭到颠覆与解构。近几年《Q版语文》风靡起来,素有“出版界周星星”之称的林长治大肆“改编”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文本,把三十一篇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成“无厘头”的爆笑故事,其中“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全旋……其中《荷塘月色》里的作者完全是个新新人类,他去荷塘的理由是“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形容荷叶:“叶子与花像吃了摇头丸一般抖动了起来,像闪电似的,霎时整个荷塘的叶子和花都抖动了起来,其传染速度比禽流感还快啊”,等等。①这样时尚、调侃式的语言充斥全篇,完全消解了《荷塘月色》本来的意蕴,带有太多的“无厘头”味道。②而“无厘头文化”的精髓就在于颠覆,它以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解构一切传统和权威。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生存方式都受到最强烈的冲击。
此书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刊印成册后在各大城市热销,一时读者无数。它的流行使学者担心文学经典的地位受到威胁,并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材能不能“无厘头”的争论。有的家长认为它的畅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适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思维模式。不至于威胁到经典美文的地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孙有康教授认为《Q版语文》“不值得一提,完全是糟粕”,是无聊、低级趣味的东西。一些老师则认为像《荷塘月色》《背影》等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一般用词精准、贴切,而《Q版语文》里过度卡通化的语言使学生难以深入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间真情。有的学生则认为它很搞笑,其中的调侃笔法值得学习。主创者认为“有利于白领减压,对孩子的影响有限”。③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2001年,庄周《齐人物论》说《荷塘月色》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最大的一张六合彩,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界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来: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青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弥漫荷塘。”④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