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建设与环境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同镇建设与环境变迁 本文作者:王杰瑜 王尚义 工作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近年来,有学者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分析和论证,如杨昶的《明朝政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7]、杜大恒等的《论明朝安全政策的环境影响》[8]等,笔者也从明朝军事政策对晋冀沿边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9],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原因。为了防止蒙古贵族南下的侵扰,明政府于长城一线设立九个军镇,大批军政人口聚集于此,过度的资源消耗才导致了生态与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长城一带的生态与环境变化与明代军镇建设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因而本文拟从大同镇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揭示政策变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并探求这种演变的内在规律,为当前及今后这个地区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大同镇建立之后,明政府不断地修筑这里的长城和堡寨。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采用延绥镇筑边之法,组织军丁民众修筑边墙和墩台。嘉靖年间,明蒙激烈对抗,修筑与反修筑长城的斗争不断,明军所修长城不断遭到蒙古军队的破坏。与此同时,靠一两道长城墙体防御蒙古铁骑显得单薄,于是在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巡抚张文锦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开始修筑水口、宣宁、乃河、柳沟、桦沟等五堡,构筑更加坚固的城防,但因严峻苛刻,引发兵变,边墙、堡寨的修筑暂时进入低潮。十八年后,因战乱不断,故宣大总督毛伯温又大兴土木,开始修筑长城与堡寨。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筑了弘赐、镇边、镇川、镇虏、镇河等五堡,万历时称之为“内五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二十六年(1547年),宣大总督周尚义会同大同巡抚詹荣,以为大同无险可据,于是组织军民修筑长城,西起丫角山,东至李信屯,延袤五百余里,敌台数百座。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翁万达就任宣大总督,督促军民又修筑了镇羌、得胜、拒门等六堡,万历的时候称为“外五堡”。“隆庆和议”,明蒙互开马市,着手修筑了马市堡城。万历年间,对各堡城墙用砖包砌。据罗哲文先生的研究,大同镇所辖边墙东起镇口台,西抵丫角山,全长647里。这个数字只是按线型计算的长度,事实上有些地段的边墙,或修了毁,毁了修,反复几次,或者纵深修筑几道边墙。因此边墙的实际长度远在此数之上。为了提高边墙的防御能力,每隔两箭之地还要修筑敌台(楼)一座,万历七年(1579年)二月明神宗曾命筑大同镇敌台1028座①。  城堡是北防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度地宜依山据险而为之,各堡积矢石,备器械,官有廨宇,士有营舍,而仓廒草场咸备焉。”②明代,每镇守总兵分辖若干路,由副将或参将驻守,路下辖若干城堡,由守备、操守、防守等官驻守。由守备、操守、防守等官驻守的堡又分辖周围数量不等的小堡,史书把前者称之为官堡,后者曰民堡③。这些小堡其目的在使那些住在乡村的军民得到有效的组织,据顺治《云中郡志》载:大同镇边堡24座,乡堡677座④。这些都是有据可考的,实际上堡寨数量要远大于此。  明代将长城设防推向极至,墩台建筑在数量上也史无前例。墩台按分布可分为边墩和腹里墩,按其用途可分为烟墩和火墩,另外还有由戚继光创立的堞楼(空心砖楼)。边墩,每二里设墩一座,守墩兵丁兵一般十五人左右,有的多达三十多人⑤。为了达到自给,政府会从荒地中“拨给沙田四、五十亩,耕种养瞻,专司瞭望。”⑥烽火台原本是利用烟气传递军情的军事设施,但边墩不仅是传递军情的军事设施,临战时又是明军最小的战斗单元,和平时期则成为明军最小的生产单元。腹里墩的设置要疏一些,守军一般为三到五人,承担的军事任务较边墩要简单一些。据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成化时大同镇沿边有827个边墩和813个火路墩⑦。至万历时有墩台1459座⑧。3.2 屯军揽户,垦殖土地  军镇建设首先是屯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马。大同镇在永乐年间,就有军人135778名,到万历初年现额军人有85311名[10]。虽然中间发生变化,但大同镇的军人大多数情况下维持在八万人以上(表1)。明朝为稳定守边军人,自洪武初年,就制定了军士赴卫所可携妻子同往的规定。对于军卫中未娶之男子,政府多采用鼓励婚姻的政策,“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聚;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送去完聚。”①按照明制,正统时大同镇辖区内有14卫、7个千户所,按每一军人领有两名家属计算,则有260400人。沿边一带撤消的白登、天成、平地和宣宁等4县,“假定每县平均人口也是1.3万人,就有民籍人口5.2万余。若其中2万人迁入军卫,被军卫带管的民籍人口只有3.2万左右。”②这样大同镇的军户人口约计292400名。到正统以后,边镇驻军的数量严重缺额,开始大量实行招募,因此正统以后以边镇军人的额数与卫所的户数之间已经失去了进行数理推理的可能性。但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山西行都司的屯田数为四万多顷的事实说明③,这个时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