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法学理论论文.doc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法学理论论文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法学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的主题乃是,在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本文第一节认为,当官方的司法审判出现腐败时,小民百姓就会期盼清官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当官方的公力救济缺席时,小民百姓就会寻求私力救济的途径,希望侠客能够通过行侠仗义来为自己主持公道。本文第二节认为,基于 “报”的伦理准则与秩序原理,一旦人们蒙受冤抑,那么复仇便是符合道义的行为,也是私力救济的方式;如若人间救济途径不能实现正义,那么冥界报应(冥判) 就是一种正义的诉求。
关键词:中国民众 伸冤意识清官 侠客 复仇 报应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小民百姓如若遭遇“冤抑”,将会采取什么态度?通过哪些途径释放“冤抑”?一旦“冤抑”不得平反,将会诉诸什么途径释放“冤抑”?又表达了怎样的法律意识?现在,我们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
一、清官与侠客
(一)清官与伸冤
清官信仰,说到底是传统中国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和政治越黑暗越腐败,无权无势和孤立无援的庶民百姓,也就越期盼清官出世;希望清官能够为民做主,与民除害,解民倒悬,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清官故事和清官信仰得以千年流播和传颂不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清官”呢?
我们从“清”的意涵谈起。所谓“清”,乃是传统中国有关官吏的一种政治品格和道德准则。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尚书。尧典》说:“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易。豫》讲:“圣人以顺助,则刑罚清而民服。”孔子更把“清”看作一种令人景仰的崇高德性,蕴涵“不因财物累心”的意思,尽管“清”尚未达到“仁”的境界。(注:参见《论语。公冶长》。有关“清”的资料与评论,参见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学者指出:在二十五史中,只有《史记》与《汉书》辟有《游侠列传》专篇,自《后汉书》迄《明史》,均无游侠列传,这正可以看出东汉以后,游侠已经没落,不再为史家所重视。(注:参见孙铁刚《秦汉时代士和侠的式微》,(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975年第2期。)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东汉以后,游侠已经没落。这一断案似乎表明,东汉以后侠客已经衰息,退出江湖。事实上,处于庙堂之外的侠客,一直活跃于江湖,出没于社会底层;特别是在“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废弛”(注:[汉]荀悦《汉纪》卷10.)的失范时期,由于帝国权力控制能力的衰弱,正式制度的腐败,从而给侠客的纵横驰骋留出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他们甚至扯起杏黄大纛,揭明“替天行道”的宗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即是例证。其二,东汉以降,官方史籍不再记述侠客,这仅仅表明了中华帝国形成之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已成历史事实,任何胆敢挑战皇权和触犯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必将遭到禁止,受到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以武犯禁”的侠客,当然无法获得官方史家的认同;换句话说,要求官方史家记述游侠的英雄故事,自然不再可能。况且,史书是否记载与事实是否存在并非一事;这种记载的阙如,或许只是史家意图的变化而已。
值得指出的是,在具有民间性格(非官方)的文学作品(非历史)中,游侠一直是一个基本的主题,乃至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侠义文学。魏晋诗歌、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对游侠都有描写,他们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仗剑行侠和快意恩仇,可谓传统百姓的千古梦想。特别是宋明以来,随着文化权力的下移,平民知识水平的提高,适合平民百姓口味的通俗侠义故事的流传更加广泛,这说明了游侠作品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当今,新派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注:参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19— 1016页;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曹亦冰:《侠义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所谓侠客不为史家所重,官方史籍不再记述侠客的英雄传奇,并非表明侠客已经没落;恰恰相反,这一情形倒是说明,在侠客问题上,官方意识与民间意识之间已出现了断裂。也就是说,官方史籍不再记述侠客,乃是有意压抑侠客;民间文学讴歌侠客,正是出于寄托梦想。另外,侠客叙事的民间化趋势,这本身就表明了侠客崇拜是一种民间心态的反映。进一步说,如若侠客果真业已衰息,这更证明,面临厄难而又孤立无援的民众唯有用文学的虚幻想象来填补现实生活的空白。从这一角度来看,侠客文化正可用来透视民间百姓大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唐代李德裕《豪侠论》指出:
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
李德裕的话可能失之夸张,然而强调侠客以“义”为本的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