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修养的培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修养的培育   关键词:诗文教学人格修养感受审美   摘要:如何使古代文学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代也具有实践意义,是古典诗文教学中应当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把古代诗词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人格修养主要包括审美修养与道德修养,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类最高价值的认同,诗词的审美与道德关怀以它独特的方式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理想的期盼。   传统价值观对人格修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塔》),这是否就是被西方评论家誉为“笼罩着一种雾,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的精神遗产呢。孔子游景山时曾曰“君子登高必赋”,中国文人登高远眺外物时,大多联想起国家的兴衰及个人的进退荣辱,有时又能够在个人的心情和自然之间找到共通之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可见古典诗文在写景抒情中蕴含着诗人们高尚的情操。中国古典诗文常常以其优美的韵律,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我们不应该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置若罔闻,更应当将其化作自己信守的理念。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围绕当今大学生思想浮躁问题、人格信仰缺乏等问题,坚持以强化教学中如何古为今用,如何将传统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当下的信念为中心点,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教学思路,创建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一种相对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新机制、新模式。学习这些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又可以增进人的道德   修养。   一、通过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学的独特魅力正被功利化所取代,古代文学的教学就是要试图找回曾经失落的价值。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真、善、美,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其审美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古典诗文中的季节转换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启示:春天他们吟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夏天诗人们吟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则唱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秋思》);冬天到了则吟唱出“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李商隐《喜雪》)。可见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的美好,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有了可以发现美的眼睛,随时都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记载“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清代恽格的《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可古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如今还是否已被我们所遗忘。其实自然与人生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们,往往可以从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我身”(杜甫《曲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乔治·桑塔耶纳曾说:“自然也往往是我们的第二情人,她对我们的第一次失恋发出安慰。”如今的人们“两手握住繁华,心灵却变得空虚”,大学生们每天除了计算机就是外语,对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常常熟视无睹,他们宁愿去读那些快餐文学,寻求那没有任何回味余地的简单快感,而不肯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他们宁可看一些改编后的影视,而不肯读几本文学名著,他们甚至不肯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因此他们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情感空间。人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更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我们怎能不叹服作者审美的眼睛以及捕捉瞬间感受的能力,月亮给了苏轼一双慧眼,苏轼用它找到了美,这不是给忙碌的现代人以很大的启迪吗?在自然美面前,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为俗事整天奔忙的人,面对再美的景色也会无动于衷。   其实古典诗词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如江南的园林,就既是自然的山水,更是人文的山水,欣赏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借用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就无法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高雅情操与意趣。欣赏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如果不知道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会感到这个名字有点不知所云。还有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如果不知道这是出自于庾信的“小山则丛桂留人”,就难于体会到小轩的好客留人的盛情。网师园还有“月到风来”亭,那临水而建、亭下虚空的美妙组合,也是借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晚年秋将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