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七年高考诗歌汇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省高考诗歌命题考点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情感、意境)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005(语言/炼句、名句赏析)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2005 (艺术表现手法) `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2006 (语言/炼字)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2006 (艺术手法)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007 (思想情感)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007 (艺术手法、思想情感)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2008(表现手法)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2009 (思想内容、情感)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2009(艺术手法) ○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010(语言/炼字/诗眼)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2010(形象)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2010(评价思想情感) (200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00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2)】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0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6分)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00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

文档评论(0)

hong333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