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
调查?棉花市值10天飙升200亿追源 棉花价格为何在国庆之后突然暴涨?210万吨的棉花供需缺口是如何造成的?是谁在囤积居奇、炒高棉价?有关主管部门在监管方面存在怎样的漏洞和难题? 业内人士提醒,切勿盲目抢购,以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10月23日,中国棉花交易市场的电子撮合交易再次摸高到1.83万元/吨,令众交易商唏嘘。 与此同时,河北沧州的棉花公司门外,采购员们蜂拥而至,几乎每运出一包棉花,就立刻被叫价高者抢得。 “棉花现在已经紧俏到一天一价甚至一天三价。”专事棉花流通的浙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金津松说,“这么高的价格明显已超过理性界限,显示市场秩序失控。” 为数众多的棉纺企业成为了直接受害者,上海的徐天翔甚至有了呼天抢地之感:“整个市场价格都没有理顺,棉纺厂生产越多,卖出去越多,就亏得越多,我们不得不停止生产。” 作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运行处处长,徐天翔不能不着急:集团下近10个棉纺厂直接受到冲击,大部分停产,间接受到影响的还有100多家服装厂。 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称“中纺协”)10月中旬在向发改委提交一份紧急报告中表示:“一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因缺棉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受到冲击的纺织企业将矛头直指中间商。徐天翔认为,棉价疯涨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还在于一些有实力的中间商有意囤积炒作,否则,棉价何至于在国庆后的短短一周之内暴涨近5000元,高出国际棉价2600多元? 在中纺协的有关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一条:“要求使用进口棉配额的国有贸易公司已购棉花不得囤积惜售,立即投放市场。还未使用的配额,暂时收回再分配给纺织企业。” 一时之间,棉界众人瞩目,到底是谁在拉高中国棉价? 棉价疯狂 今年8月份,棉花价格还在12000元/吨左右,9月底,已涨至13900元/吨,但业界判断,随着新棉全面上市,国庆节后棉价会平稳下来。 然而市场却再次让那些还沉浸在国庆长假中的人们目瞪口呆。 10月8日一开市,棉价就一举上浮1000多元,冲高到15200元/吨以上,随后几天,更是一路扶摇直上,13日达到15948元/吨,15日突破16600元/吨。 据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信息部副经理王莹介绍,节后电子撮合交易连续3天“涨停板”,达到国家规定的上限自律价,以至于电子撮合交易价远落后于现货交易价,交易市场不得不于10月13日发布公告,宣布将自律价浮动幅度从200元提高到300元。 但是这依然收效甚微,其后两天由于价格偏离,电子撮合交易成交量非常少,只在10吨左右徘徊,交易市场又不得不于10月15日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于16、17日两天将自律价浮动幅度提高到1500元。这被交易人士视为“不得不放开自律价”。 撮合价再次应声高企,于17日突破18000元/吨大关,达到18094元/吨,高出同期国际价格1000多元,23日更是冲到顶峰18300元/吨;市场人士却透露,现货市场还要比这个价格高,一度逼近19000元/吨。 短短10天里,棉花价格疯涨了近5000元,以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今年全国棉花产量490万吨计算,这10天里,全国棉花市值暴涨超过200亿元。 “我们压力很大,经常被指责为棉花涨价的带头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海燕说,“实际上这是市场价格的反应。” 市场的确存在一个虚高棉价的温床。 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介绍,市场里一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今年棉花减产,原本8月时预测全国棉花产量可以达到600万吨,但是受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产量只与去年持平,甚至少于500万吨。另外就是国内对棉花的需求飙生,有轧花厂12000家以上,国内棉纺企业对棉花原料的需求则达到的700万吨。 一个巨大的缺口由此产生,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大至210万吨的空洞如何填平?由于新的棉花进口配额还没有下放,即使下放,也只有89万吨,远远不能填补缺口。 于是出现人为抢购风潮。 徐天翔为此愤愤不平:“大部分货被有实力的中间商拿走,然后囤积待出,这种炒作把价格拉了上去,使得整个市场都受到影响,其他化纤也被连带炒作,这使得我们这些纺织企业几头受阻,很困难。” 到底是谁在囤积? “囤积者” 金津松认为,如果只有各地棉麻公司做,不可能价格抬这么高,当前一些行业相关上市公司、棉纺厂,甚至一些大资本、大企业进入棉花行业收购、加工领域,先将资源抢到手的策略,正是价格高企的原因之一。 中纺协提交给发改委的报告,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拿走进口棉1/3配额的五大国有贸易公司。 在业界眼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北京纺织工业供销公司、上海纺织原料公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