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到流坑旅游过的游客,对流坑印象最深的地方,除了流坑精美的故建筑群以外,莫过于古代流坑科举之盛,人才辈出了。当他们听到导游介绍流坑古代曾出过文武两状元、34个进士、78名举人,秀才多若繁星时;当他们看到状元楼、廷试进士、贡元、科甲联芳等牌匾时,绝大多数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游客都会问:“古代的进士、举人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我有一次听导游是这样回答的:“秀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专生,举人相当于大学生,进士相当于研究生。”这真是惊人之语。为此,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将我国古代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的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忠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公元972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明朝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开科举,首先是院试,参考者统称为童生,考试人员范围是所在州县。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考试合格者称院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摆脱了平民身份,并享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等,在称谓上则被称为“相公”。但不享受国家俸禄,往往靠教书、卖画等为生,所以说是“穷秀才”。清代郑板桥中举前就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当时名气不大,画卖不出去,生活颇为潦倒。中进士、当官、辞官后又在扬州卖画,由于名气大了,他所画的画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高。有感于此,他特意刻了一枚印章盖在画上,叫“二十年前旧板桥。”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少数各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被选拔为“贡生”,直接进入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国子监学习成为监生。(在清代,生员可以经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官员学政考选升入国子监读书,因为是“贡献给朝廷”的生员,故称贡生。清代的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合称“五贡”。其中拔贡每12年(逢酉年)由省学政考选一次,每府选2名,州、县各选1名。贡生名额很少,对一个州、县来说,每次大都只有一名,因而也是第一名,故称“贡元”。)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举人有做官的资格,并享受国家的俸禄,在称谓上可以被称为“老爷”。他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是很高的,我们所熟悉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后,即被视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否则范进也不会因此而高兴得发疯。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