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厂区格局:厂区固定端朝南、扩建端朝北、锅炉房朝西、电气出线朝东。电厂铁路卸煤线位于厂区西侧,由北向南引进厂内、进厂道路由北向南转向西,再转向北,采用端入式进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项 目 单位 方案一 方案二 1 主要特点 按照汽机房、除氧间、锅炉房三列式侧煤仓布置。 按照汽机房、锅炉房两列式侧煤仓布置。取消除氧间。 2 汽机房 汽机房跨度 m 31 35.5 汽机房柱距及柱距数 个×m 17×10+2×1×9+1.5 =190 17×10+2×1×9+1.5 =190 汽机房运转层标高 m 15.5 15.5 汽机房屋架下弦标高 m 33 33 汽轮机中心线至A列柱中心线距离 m 13 13 汽动给水泵组布置位置 汽机房运转层 汽机房运转层 汽泵前置泵布置位置 汽机房运转层(与主泵同轴) 汽机房运转层(与主泵同轴) 3 除氧间 有 无 除氧间跨度 m 9.5 / 除氧器层标高 m 39 ~39.1 主厂房布置主要参数汇总表 序号 项 目 单位 方案一 方案二 4 煤仓间 煤仓间位置 两炉之间 两炉之间 输煤皮带层标高 m 42.0 42.0 5 锅炉房运转层标高 m 17.0 17.0 两台炉中心距 m 100.5 100.5 6 集中控制室 不设独立控制楼,仅设控制室 不设独立控制楼,仅设控制室 7 A列柱中心线至烟囱中心线距离 m 216 211 8 主厂房区域占地面积 m2 189.5×216=40932 189.5×211=39985 9 主厂房总体积 m3 410713 351826 4) 取消集控楼,电气和热控设备物理分散,有效减少了电缆长度,充分利用了锅炉房和汽机房内闲置场地,空间利用率高。两台机组设置一个集中控制室,布置于汽机房固定端。 5) 优化四大管道设计,四大管道尽量采用弯管代替弯头,减小主蒸汽和再热系统压降。 6) 有条件的烟风道采用圆形截面,降低烟风道制作耗钢量,降低基建成本。同时通过优化烟风道零部件的设计,使流场更加均匀,降低阻力,使三大风机压头得以降低,节省厂用电。 7) 三大风机均采取纵向布置,减小A列到烟囱距离。 电气部分设计原则 1)发电机选型: 输出额定(铭牌)功率为1080MW(当采用静态励磁、电动主油泵时,此功率应为已扣除了上述消耗后的功率);励磁方式为静态或无刷励磁方式、冷却方式为水氢氢 2) 提高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采用500kV或者750kV一级电压接入系统。接入系统电压为500kV时,高压配电装置采用3/2断路器接线,起动/备用变压器电源由500kV厂内母线引接。 四. 初步设计主要设计原则和优化亮点 3) 根据工艺专业辅机配置情况,优化厂用电接线:全厂设置2个高厂变及4段厂用6kV工作段,2段输煤6kV工作段,系统运行可靠、接线简单明了。 4) 合理优化系统,精细选择设备,使厂用电率降低到3.0%:两台凝结水泵配置一台高压变频装置;电除尘器采用高频电源;采用10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合理选择电动机容量,推广高效率低能耗电动机;在厂区内部分使用太阳能照明灯具。 5)事故保安电源:每台机组设置1台快速起动的400V柴油发电机。 6) 提高电厂电气自动化水平,实现发电厂全面的信息化,设置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ECMS)。 7) 本工程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采用具有暂态特性的TPY级电流互感器,以提高保护动作的准确性,降低误动机率,同时,也可提高在区内故障时保护装置动作的快速性。 8) 每台机组的UPS系统设计为冗余增容双UPS并机接线,保证安全可靠的同时,提高设备容量利用率高,节省投资。 9) 优化电气设备布置:单相主变压器,厂变和起备变并排布置在A列外;离相封闭母线从汽机房中间层引出,励磁变布置在汽机房中间,励磁屏布置在运转层。不设置集控楼,电气盘柜采用“物理上分散,系统上集中”的布置控制原则,优化配电间设置,减少配电间建筑面积。 10) 减少电力电缆用量,全面降低工程成本:低压开关柜采用物理分散方案,并合理规划电缆路径,减少电缆总量,杜绝电缆桥架空敷率。 5 热控部分原则 1) 优化全厂各控制系统配置,主、辅系统全部DCS一体化监控。 2) 机组设置自动启停功能,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3) 两台机组一个集控室,仪控设备全面物理分散布置,辅助车间(系统)按位置、性质进行合理的合并或整合,全厂集中监控,达到减员增效目的。 4) 设计完备的信息系统,设置SIS、MIS、工业电视等信息系统设备。 5) 部分回路考虑采用现场总线技术 四. 初步设计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