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复习课件:第19课时 作文突破三 语言.ppt

语文复习课件:第19课时 作文突破三 语言.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湖南专用):第19课时 作文突破三 语言 第19课时 作文突破五 语言 一、妙喻连珠法 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使用形象化的比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文章中有美妙的比喻来彰显,获得较高分数就会变得更为可能。好的比喻有哪些作用呢? 点拨提升 (一)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如果高考作文所描述的对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用比喻句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如果所描述的本体是抽象的或无法直接用视觉感官真切感受的,那么喻体则应是具体形象的。因为审美感受要借助具体的意象来体现。用形象的具有审美性的具体事物来描绘无形的对象,能有效地突出其形象美。如广东一考生写2011年《回到原点》一文时,开头写道:“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从我一出生便伴我成长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给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该考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把原点喻为自己的家乡“老巷”,化虚为实。 (二)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写文章时,有时面对具体实在的事物,可以看出它的美,但要对它的美说出一个明确的“所以然”来,实描又会显得苍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用比喻来描述,又是一个好的选择。在比喻中,用无形的喻体比喻有形的本体,则可达到增添事物的层次又能增添朦胧的表达效果。如福建一考生在写《幸福的意义》为题的作文时,将“幸福”从有形写到无形:“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幸福,但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淡泊名利也并非适合所有人。但是只要你怀有一颗纯真质朴的心,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中的那一个梦想,你将得到属于你的那一方净土,你将切实体会幸福的意义。”也就是暗喻“幸福”从“物质生活”到“怀有一颗纯真质朴的心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写得富于哲理、魅力无限。 (三)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恰当运用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可使语言更加丰富。如:“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 [实例借鉴]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过于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起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

文档评论(0)

精品ppt.wor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