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苜蓿生物技术研究
俞金蓉 玉永雄
(西南大学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重庆 北碚 400716)
摘要:苜蓿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它具有品质优良易于栽培等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本文简单介绍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种类及影响因素,综述了近年来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苜蓿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苜蓿基因工程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苜蓿;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techniques in alfalfa
YU Jin-rong, YU Yong-xi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age Herbivore Key Lab., Beibei Chongqing 400716)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legume forage plant in the word, alfalfa possesses quite a fine quality of nutrition, easily to be planted ,and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the plant some achievements about genetic improve of alfalfa have been obtained on the molecular level .In this paper, some typ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alfalfa tissue culture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ap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alfalfa, such a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molecular marking was summarized .Finally, we also looked forward to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prospect of alfalfa genetic engineering in the research wo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Alfalfa; Biotechnology; Progress
苜蓿(Medicago sativa),英文名Alfalfa或Lucerne,为豆科,苜蓿属。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面积最广的优质豆科牧草之一。全世界种植面积约3500万hm2。苜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约499万hm2。苜蓿中蛋白质含量约占总干物质量的17%-20%,与其它豆科牧草相比,其营养价值被列为各种牧草之首,又由于其高产、稳产、易栽培等特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是一种极好的饲料作物。尽管苜蓿优点甚多,但也存在种子细小、硬实率较高、产量低、花叶病危害大及反刍动物大量采食易得膨胀病等,这就给苜蓿产业化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们已充分认识到针对上述缺点对苜蓿加以改良的必要性。 因此以常规育种为基础,借助于生物技术改良品质,培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
1972年,美国率先开始了对苜蓿花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前苏联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进行百脉根、红三叶、红豆草的花药培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加拿大等国还研究了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培养技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等又开始了牧草基因工程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1991年转基因苜蓿植株已移至田间种植。我国牧草生物技术的研究是在7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79-1980年黑龙江畜牧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分别运用花药培养获得了紫花苜蓿再生植株。在发达国家,基因工程中的许多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苜蓿研究的各项领域,并在苜蓿抗性育种、减少膨胀病危害、提高干物质消化率、品质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国内在上述方面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1.苜蓿组织培养
1972年,美国学者Saunders 和Bingham[1]从未成熟的苜蓿花药、子房、子叶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成功,标志着苜蓿组织培养研究的开始,自此大量有关苜蓿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得以开展。到目前为止,苜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