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doc
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李侠
1959年5月7号,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C?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05-1980)在里德讲座上作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演讲:两种文化。由此正式拉开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纠结的历史序幕,这个演讲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深刻揭示了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科学与文化之间长期存在的相互蔑视,以及双方之间从合作走向分道扬镳的尴尬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是近代科技辉煌成就的表征,由此带来的潜台词就是工业化以后,人文知识可以终结了。事情真的如看起来这么简单吗?科学是否可以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而不再需要它的思想土壤?时至今日,54年前的魔咒仍然没有破解,境况甚至比斯诺时代更糟,
为了尽量完整地展现科学发展的宏大历史画卷,还是让我们安静下来,耐心地追溯科学起飞时的文化场景,这可以避开那些无谓的争议,从宏观层面上看到科学大戏的前世今生。回顾近代科学兴起的四百年,仅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就不难发现,任何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都是思想先行的产物,比如第一个科学中心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那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的伟大贡献在于重新发现人和自然,由此自然和人以一种新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赞美上帝的一种方式;第二次科学中心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那是哲学家霍布斯、培根、洛克活跃的时代,经验主义哲学得以确立,由此才有了牛顿的横空出世,只要我们想到1687年牛顿的那本改变世界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为什么不叫物理学原理而叫自然哲学,不难理会其中的意蕴;第三次科学中心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那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的巨人们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舞台上点燃思想的火炬,以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时代的天空,基于此,才有了法国科学界的群星璀璨之科学盛世;第四个科学中心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原本落后的德国经过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哲学家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洗礼,在这种思想的激烈冲撞下,才有了影响后世的德国大学改革,由此也带来了德国科学的全面崛起。德国的英裔历史学家和化学家梅尔茨(John Theodore Merz,1840 -1922)在其名著《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一书中对此有很好的描述:我不能设想,没有哲学的、历史的和批判精神的帮助,仅仅采用精密研究方法就能那么有效地引起这场改革。这种精神早在精密方法被普遍引入德国之前,就已成为德国思想的一个独特的特征。第五个科学中心是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时至今日,美国仍是世界的科学中心,目前还看不出有转移的迹象。这源于19世纪后期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创立的美国本土哲学:即实用主义带来的深远影响。
简短的回顾,不难发现任何科学的勃发都是思想繁荣的产物,反之亦然,思想贫瘠的时代与地区,科学的发展都是赢弱的,很难有真正伟大的科学成就出现,更遑论科学奇迹的发生。只要想想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新的思想资源激励下奋力在科学领域开疆拓土之时,我们的清朝人(1644年入关)却在千方百计地加固思想的栅栏,你能指望从这种氛围中产生出伟大的科学成就吗?科学是思想自由的孩子,它很娇贵,也很稀缺,它对条件的要求总是很苛刻的,但它一旦被生产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的力量。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必须让思想自由,这是我们为了获得科学之树上的果实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舍此无他!
科学之根从来没有离开过思想的土壤,只不过因为走得太久了,人们已经忘了其根的存在而已。从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也可看到这种规律,20世纪获得世界影响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大多成长于20世纪20-30年代.,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个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概念框架来自于新文化运动提供的思想资源。20世纪后半叶,由于思想的严格控制,华人科学家的认知框架被严重制约了,故而无法出现大师也就是思想贫乏的必然结果。
那么从微观层面上看,思想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生产的呢?为了简化论证,我们仅从思想的重要来源哲学说起。哲学对于科学来说真的是鸡肋吗?首先我们来看看哲学能够提供什么?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一套坐标系,这套坐标系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三个维度:真假之维、伦理之维、审美之维。真假之维处理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理;伦理之维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至善;审美之维处理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愉悦。我们每个人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树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坐标系,然后用它来确定我们的行动与生活,并以此维系了社会的共同秩序;同时,每个人又都用属于他自己的那套坐标系,来测评与修正自己的行动和社会秩序。这个认知路线图也印证了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N.R.Hanson,1924-1967)在1958年的伟大发现:即观察渗透理论。汉森发现的通俗说法就是,任何人的观察都是受观察者内在的背景知识和信念影响的,客观的观察并不存在。换句话说,你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