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当代文学4.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27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十七年散文的两次勃兴 从1949年-1956年是散文创作第一个兴盛时期,其中1956年-1957年成就较大;从1957年-1962年上半年是散文创作的繁荣丰收期。 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 兴盛的原因:①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②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2)这一时期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 《志愿军一日》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 杨朔《香山红叶》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 繁荣原因: ①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 ②《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意识扶持。 这时期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里峨眉》。 “非我化” 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这就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

文档评论(0)

书是爱的奉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