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府兵制形成的影响
李文涛
? 2013-02-01 09:37:47 来源:《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2期
内容提要:北魏时期,因为军事需要,各地建立了乡兵组织。但到了北齐、北周时期,乡兵组织逐渐分化,北周在乡兵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乡兵没有转化为政府军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大的冬小麦种植到了北朝时在一些地区逐渐萎缩,粟豆又成为该地区的主粮之一。种植结构的变化,使农民的闲暇时间也有一定的改变,也使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一些制度发生了变化,府兵制在关中地区兴起就是其中的反映。在北朝时期,由于气候发生变化、战乱及关中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农民闲暇时间增多,亦兵亦农的府兵制逐渐形成。而在关东地区,由于还普遍存在小麦的种植,这一地区的兵制没有发生变化。府兵制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北朝 府兵制 种植结构 冬小麦 乡兵 作者简介:李文涛,运城学院政法系。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以小麦、稻米、玉米为基础的欧洲、中国和南美的社会结构是不同的。种植玉米的南美社会,玉米耐旱,产量高,收成稳定,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田间管理,所以南美土著居民一年仅仅需要工作50天。这样,他们有大量闲暇时间来修筑巨大的公共工程,如果没有玉米,玛雅式或阿兹台克式的巨大金字塔的奇观是不可能产生的。而欧洲则是典型的小麦社会,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分立的乡村生活和易变的市场经济。中国的稻田制则带来众多的人口和严格的社会纪律,其稳定但严酷的权威表现在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上[1](P122-192)。布罗代尔关于中国的论述不尽符合实际情况,但他关于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的影响却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从西汉到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主要粮食作物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三国至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面积逐渐萎缩,春小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粟豆又在食物结构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北方农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其他与农业有关的一些社会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史学界对北朝时期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重视不够,本文试以府兵制为研究视野,去讨论这一时期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北齐、北周兵制的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一、府兵制与均田制关系的辨析 北魏分裂后,东魏实力明显强于西魏,《北齐书·幼主纪》中记载了魏征谈及北齐灭亡: 总而论之曰:神武以雄杰之姿,始基霸业;文襄以英明之略,伐叛柔远。于时丧君有君,师出以律。河阴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涡阳之战,扫侯景如拉枯。故能气摄西邻,威加南服,王室是赖,东夏宅心。文宣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遂迁魏鼎。怀谲诡非常之才,运屈奇不测之智,网罗俊乂;明察临下,文武名臣,尽其力用……观夫有齐全盛,控带遐阻,西苞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六国之地,我获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料甲兵之众寡,校帑藏之虚实,折冲千里之将,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优劣,无等级以寄言。这段话是符合历史史实的,然而,北齐末年,北周兵临城下时,北齐京畿兵不能抵御,地方军队又不易集中,结果纷纷投降,十分狼狈,十分混乱。就是在平时,兵力分散情况也是极其显著的。这种分散性的状况与北周府兵制的表现完全相反。 为什么北齐不能建立类似北周的新的兵制呢?谷霁光先生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腐败,均田制徒具其文;二是北齐原有的军队比较强;三是北齐军队以鲜卑为主,汉族武装难以与之抗衡。因此保持原来兵制因素较多[2](P256-258)。实际谷霁光先生的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腐败现象在北齐的建立之初就比较普遍,史书记载:“(杜)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言之于高祖。”而高欢对他说:“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此后,杜弼再提起要高欢治理贪官污吏,高欢对他说:“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3](卷二四《杜弼传》)可见北齐腐败的问题很严重,而在清河年间又重申均田制,可知均田制本身不是徒具空文。此外,北齐军队是否强大,不能成为不建立新兵制的理由,因为北齐除了要与北周竞争外,还受到南方政权的威胁,如果有较强战斗力的武装,北齐是乐于将之纳入兵制系统中的。 河阴之役后,宇文泰正规军受到重创,为了抵抗高欢,宇文泰逐渐重用地方武装即乡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一直持续到唐中叶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界多认为府兵制与均田制有很深关联[2][4]。不过,我们还要考虑,北齐其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