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兼论北美学界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学研究〉一文审查人意见.pdfVIP

〈评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兼论北美学界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学研究〉一文审查人意见.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史學二十一卷二期 二 一 年 六月 ○ ○ 241 〈評包弼德《歷史上的理學》—— 兼論北美學界 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學研究〉一文審查人意見 呂妙芬 許齊雄與王昌偉兩位先生的書評,其優點是不僅對包弼德《歷史 上的理學》一書做出詳細的介紹,並將本書放在北美學圈對宋明理學 研究的不同取徑,做出評論,故具有歷史感,提供讀者更多學術知識 與思考空間。稍為遺憾的是作者對於研究方法的著墨較少,對於《歷 史上的理學》一書以完全肯定的態度接受,視其在方法論上優於其他 作品,也沒有對此書提出任何批評或疑問,如此反而難以令人信服。 因此,我建議作者更平衡地報導,對於不同研究興趣與方法、不同論 題範圍的設定等,給予更多元而平等的肯定或批評,對《歷史上的理 學》一書也能提出反思或批評。 以下針對本書評稿提供一些建議: 文中首先指出「北美學界一直以來都有學者重視宋明理學的研 究」,此處「一直以來」太籠統。北美學界對漢學的研究主要從二次 世界大戰後才開始,對於宋明理學的研究從六○年代晚期才逐漸興 起,對於這段興起歷史的簡介,可參考陳榮捷,〈西方對于儒學之研 究〉、〈美國研究中國哲學之趨勢〉。1而目前北美學界對宋明理學 1 陳榮捷,〈西方對於儒學之研究〉、〈美國研究中國哲學之趨勢〉,收 242 呂妙芬 新史學二十一卷二期 的研究頗衰微,短期內似乎看不到特別的前景,或許作者可以試著說 明對包弼德新書出版在北美學界的意義與貢獻,及可能影響之看法。 第一小節整體的討論,我覺得作者應更多把討論的焦點放在方法 論的檢討,而不只是介紹。我個人覺得,對「思想的歷史性」的強調 並非一定要把社會史或政治史結合思想史做研究;這樣做的研究成果 也未必一定更好(結合得不好反而更糟) 。即使要結合思想觀念與社會情境 做研究,結合的方法與關注的焦點也有許多可討論的地方。同樣地, 對於某一些重要觀念做出歷史性的詮釋,有時雖然議題範圍有限,卻 極為重要。許多時候,學者是反對研究者把後代的或自己的概念與範 疇投射到文獻上,或忽略文獻而虛構某種關聯性等。我建議此節更多 把討論焦點放在不同方法論和研究取徑的優缺點,以及學者們各自採 取的立場。 至於談到對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的評論,2作者承包弼德 之見,不滿意余英時只從「內聖外王」來解釋北宋、南宋士人的某些 共同政治文化和關懷,認為他完全忽略不同派學者對於理想政治運作 模式的理念差異。這樣的批評有一定的合理性,余先生確實沒有全面 比較或強調士人思想的差異性,而是用了一個比較大的觀點去連繫從 北宋士人到南宋道學家的某種共同關懷,即致力於合理人間秩序的重 建。但是,作者因此說余英時認為朱熹等道學家和王安石之間沒有本 質上的差別,或余英時的研究邏輯將會推論出所有宋代士人的學問內 容是無關緊要的,我覺得此處有過度推論之虞,批評並不公平。余英 時的書正如其書名一樣,焦點放在朱熹等道學群體與政治的交涉,是 入氏著,《王陽明與禪》(臺北:學生書局,1984) ,頁95-103 、105-115 、 149-179 。 2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 晨文化,2003) 。 審查人意見 243 有意在眾多既有的思想性研究成果上開拓一新的面向,將理學的發展 放在宋代政治文化史脈絡中考察,其書的主要貢獻也在此。余先生確 實沒有全面性地比較北宋到南宋的士人文化差異,也未採取強調地方 精英及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徑,而主要討論道學群體在中央政治的參 與。學者對此可以有不同看法。不過我認為,研究者有權選擇他想要 做研究的範圍與詮釋的視野(沒有任何視野是完全的,不同觀點之間也未必一定 矛盾不相容) ,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sh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