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急重症护理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重症护理学 学习目标 急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急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独立出来,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 图示 一、急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我国急重症护理事业 我国的急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在早期只是将危重病人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心脏手术的发展推动了心脏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以后相继成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20世纪80年代来,随着国家相关文件及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重症护理学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广州成立了急救指挥中心。各医院也先后建立了急诊科和ICU。急救医疗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由院前急救、急诊科(室)、重症监护室构成,拥有现代化的急救车、抢救仪器设备和灵敏的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使抢救半径缩短在5千米左右。    二、急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急重症护理学研究范畴包括: 院前急救 急诊科抢救 危重病(症)救护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急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等内容。 急重症护理学范畴 (一)院前急救 急重症护理学范畴 (二)急诊科抢救 急重症护理学范畴 (三)危重病(症)救护 急重症护理学范畴 (五)急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一)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网络的形成应具备以下要求:   1.一个地区(市)应设有一个急救中心(站)和急救指挥中心以及分布合理的急救分站,能在短时间内下达命令,调集足够的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赶赴事故现场。   2.在大中城市应设立三级“接受医院”急救网络,即一级网络由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组成,可收治一般伤病患者;二级网络由各区、县医院、大型厂矿医院组成,可收治较重的伤病患者;三级网络由市级综合性和教学医院组成,可收治病情危重且较复杂的伤病患者。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    四、急重症护士必备素质   急重症护理工作复杂多变、千头万绪,医护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救护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这就因此要求急重症护理护士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敏锐的思维,冷静的头脑,娴熟的技术,还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协作精神,能不断更新护理信息和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急救护理水平及抢救成功率,推动急救护理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必备素质 必备素质 必备素质 必备素质 必备素质 必备素质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