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疏内”的涵义及其演变.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质疏内的涵义及其演变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雷乔英 【摘要】屈原在《九章·怀沙》中首次提到“文质疏内”;其后,刘勰在《文 心雕龙·知音》篇引用之。几乎如出一辙的“文质疏内”,然其具体含义随时间 推移却发生了巨大改变:屈原呼唤的是人生的知音,而刘勰召唤的是文章的知音。 这种变化背后隐含的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大命题:文质观。 【关键词】文质疏内楚辞文心雕龙文质观 屈原在《九章·怀沙》中慨叹道:“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八百年 以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借屈原之语又慨叹道:引文质疏内兮,众 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几乎如出一辙的“文质疏内,然其具体含义 随时间推移却发生了巨大改变:屈原呼唤的是人生的知音,而刘勰召唤的是文章 的知音。这种变化背后隐含的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大命题:文质观。但是, 历代的《楚辞》注家,大都因为文本误读而不能确切了解屈原的愤懑。同时,《文 心雕龙》的众多注本,几乎只是沿袭前人的观点,而对刘勰的改变古典并无清醒 的意识,多将该句的阐释重心落在了“见异唯知音’’上。①在两度的文本误读中, 不仅屈原和刘勰未找到知音,而且作为“文质论基石之一的“文质疏内”也失 去了知音。 一“文质疏内一之《九章·怀沙》篇 在《九章·怀沙》中,“文质疏内是这样进入文本的: ①比如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的“鉴赏论”部分,齐鲁书社,1987。另如徐中玉‘文心雕龙“见异唯知 音”说》,载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6(11). 154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 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对于“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一句,古今的注家们有不同解释,具有代 表性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以王逸为代表的一类注家。王逸作为汉人且在楚地生长,自然更有 可能接近屈原的本意,从而也影响了很多后来注家的判断力。同时,王逸的理解 也是汉代“文质观在屈作上的转注。各家注解如下: 采,文采也。言己能文能质,内以疏达,众人不知我有异艺之文采也。①(王逸) 疏内,内通而外不炫也。@(王夫之) 文质,文之不艳者。疏内,疏通于内也。文质,言其学之蕴。@(蒋骥) 文质疏内,言文不过乎质,望之似疏,又且内藏也。④(戴震) 言外才朴而内有文采,故非众人所及知也。@(刘永济) 尽管在局部的阐释上,以上诸家还是各有差别的。但在总体上,他们均认为“文 为“文采,“质”为“质朴’’,“内一为“内在’’,而“疏一则作“疏通”和“疏 达”两解。对于“文质句,他们均倾向于认为作为主体的屈原外在看似质朴,1 而实际则有深刻的内涵。 第二种解释由朱熹提出,且似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为: 文质,其文不艳也。疏,迂阔也,内,木讷也。异采,殊异之文采也。@ 金开诚本《屈原集校注》说:“朱熹以‘质’修饰‘文’,‘疏’与‘内’是形容 词,二词并列,与王逸的解释不同。⑦金说当以为确,但需要补充的是,“疏’’、 ①(宋)洪兴祖著,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144页。 回(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1页。 囝(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1958,128页。 回(清)戴震:《屈原赋注》,《戴震全书》(三),黄山书杜,1994,671页。 @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63页。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9页。 o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549页。 155 “内的并列是共同指向对“文质”的说明与补充。而金本则认为朱熹与戴震 二人之说小有差异,大体相似,都是说外表质朴、木讷,而内涵则富于文采。朱 熹既释“内为“木讷”,便不可将“内作“内涵解。金本此说有失妥当。 第三种解释由清代的林云铭与钱澄之二人提出。其为: 疏,通也。文质通于内,始发为异采,但文为质掩,众必不知。(林云铭)① 文质,文隐于质,故不知异采也。(钱澄之@) 后台湾学者杨胤宗受林、钱二人影响,并且承朱熹说认为: 文质,文藏于质,故文采不艳,疏,迂阔。讷,木讷也。@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